|
位于四川的致景纺织智造园内,倍拈机器人在自动巡检。(图源:新华社) |
中评社北京7月10日电/据新华社报导,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出顶层设计。
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转型的过程充满挑战。一些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因为投入较大、周期较长而陷入“不能转、不敢转”的迷茫。
这笔投入与产出的账究竟该怎么算?记者近日在上海、浙江、广东、安徽、重庆等省份实地调研,听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围绕这个问题谈思路、算细账,从中瞭解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路径。
“显性账”: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利润增长
推动数字化转型,企业虽然要投入几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资金,但可以实现降成本、提效率。对企业而言,是一笔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
一台台机器高速运转,五颜六色的面料翻转流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鑫海盛天纺织后整理有限公司车间内,生产井然有序。
鑫海盛天从事的印染业务,过去俗称“染坊”。数字化转型之前,厂里的老师傅随着时间消逝逐年减少,而年轻人又不愿意进车间,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鑫海盛天总经理冯德明经常思考的问题。
2021年,鑫海盛天和上海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启动数字化转型,上马“飞梭智纺”银河染整智造系统,覆盖配色、排产、定型等各个印染业务环节。
冯德明告诉记者,数字化转型除了软件支撑,还需要采购新的先进设备,如印染行业就需要配套测色仪,用机器来“读取”产品颜色信息。这样一套软硬件改造做下来,投入达到五六百万元,占鑫海盛天年营业收入的2%左右。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印染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03%。显然,这个投入力度需要企业下很大的决心。
“投入虽不小,但效率提高了,收益很明显。”冯德明说,印染厂生产之前要打样,满足客户对于颜色的要求,过去这个环节高度依赖老师傅的经验,一种颜色往往要配五六次才能成功。改成智能配色系统后,年轻人简单培训就能上手,打样效率也大幅提升。“以前产品打样需要3天,现在服装业流行‘小单快反’模式,急单只要24小时即可出样。”
|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975644476@qq.com
本文链接:http://www.gawce.com/tnews/3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