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阿支:脱贫路上的技艺传承——记四川省彝绣非遗传承人阿西巫之莫
作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阿西巫之莫把教导学生、传承技艺当成自己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图为阿西巫之莫正在现场指导学生彝绣技术
8月30日,是阿西巫之莫受甘洛县妇联之邀去培训授课的日子。
早上不到8点,她和丈夫阿布木基就拿着大包小包的针线、绣片材料和图样,站在约定的地点等待甘洛县妇联的工作人员。
这次去的阿嘎乡是甘洛最远的一个乡镇,从甘洛县城出发,沿着甘斯路行进几公里再转入430县道后,顺着甘洛河绕山而行,阿嘎乡远在深山。37公里路程,花费了一个半小时。
据了解,这次培训是甘洛县推进“树新风助脱贫”巾帼行动计划中的一部分,这也是今年阿西巫之莫作为授课教师参与的第十次培训。
从前期自己零散地培训学员,再到后来各单位邀请她作为培训老师,从业48年来,就连阿西巫之莫也记不住自己到底培训了多少学员。
刺绣改变了阿西巫之莫的人生轨迹,而她也改变了很多彝族妇女、特别是彝族贫困妇女的人生轨迹。
用七彩线编织美好生活
在彝族习俗中,如果说一个人“是做针线生意的”,那大意是说这个人为人小气、斤斤计较。
而阿西巫之莫彝绣事业的开端,就是从卖针线开始。
彝族女性大多从小跟随长辈学习刺绣,但基本都是自绣自用,对于阿西巫之莫来说,也是如此。
1992年,阿西巫之莫的丈夫阿布木基调到甘洛县城工作,阿西巫之莫也跟随丈夫来到了县城,为了贴补家用,她背着背篓,装上绣线和布片开始上街摆摊。
她现在都记得,当时的绣线卖1块钱一把,在没有生意的时候,她就自己做点针线活。“一开始也不好意思,因为我们之前在家里的时候都是帮忙给亲戚朋友做的,从来都没有收过钱。”但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很受欢迎,“小娃儿的东西最好卖。”渐渐地,她也接受了绣品可以换钱的模式。
由于绣工精湛,她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为了方便称呼,大家都叫她“阿支”,“阿支”的名号就这样被叫开了。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于是阿西巫之莫萌发了开门市的念头。
1993年8月,阿西巫之莫的彝族服饰专卖店开张了,名字就叫“甘洛阿支专卖店”,而她的这家商店也是整个甘洛县最早的彝族服饰商店。她一边学习钻研,一边接单揽活儿,在自己实在做不过来时,她想起了自己家乡那些彝绣技术好的亲戚朋友。
“她们做不来的那些款式,我可以教。教会了之后她们也可以在家挣点钱,绣好的东西也能快一点交给客人了。”
就这样,阿西巫之莫组织起了一支稳定绣娘队伍,她的一些学员和有基础的绣娘在家为她加工绣片,能照顾家庭的同时增加家庭收入。她这样的商业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彝族服饰商店采用。
可以说,彝绣产品商业化的进程也就是在阿西巫之莫她们这一辈人手中完成的。
在凉山彝族的刺绣中,甘洛刺绣一直以精致著称。阿西巫之莫的刺绣更是如此,她不仅沿袭了彝族传统刺绣的特色,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客人的要求加入新的元素,由于所刺绣的花纹和镶嵌的花边图形繁多,做工精致,她的绣品一直供不应求。
只要一说起彝族服饰的绣制技法,阿西巫之莫总是眼神闪亮、滔滔不绝。“彝族女青年衣身为蓝色纯棉布衣、衣袖为橘色纯棉布衣,中老年衣身为藏青色纯棉布衣、衣袖为黑色纯棉布衣,彩色、素色等纹样做刺绣装饰,刺绣手法包括贴花、盘花、挑花、锁边绣……”
尽管已经年届60,但阿西巫之莫依然每天都奔波在自己的店铺里、合作社里、培训中心里以及到各个乡镇培训的路上,当记者问她累不累时,她说,“你只要喜欢就不觉得累。”
因为这份喜欢和坚持。2012年,阿西巫之莫被四川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彝族传统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她又荣获了“四川省首届农村手工艺(刺绣、染织类)”称号。她的作品参加了省、州各类博览会、设计大赛,获奖无数。
除了更加忙碌,这些荣誉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
而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朴素。直到现在,她随身的包里也总是背着馒头和饼干,只为了在遇到那些远道而来的学员时能够及时地填一填肚子。
扶贫路上的“彝绣故事”
现在,在阿西巫之莫的库房里还整齐的码放着一些款式已经有些过时的成品和一些并不能出售的次品。
她说,像这样的绣片放满了我的几个库房。“样式过时了,我还可以改一改再用,但是有的绣的不那么好的,是不能拿出去卖给别人的。”
那不能出售,她又为什么要收呢?“这些都是我的学员绣的,如果一次我不收,她们可能以后就不会再绣了。”
比起经济上的损失,阿西巫之莫更怕的是学员们失掉继续学习和发展的信心。
阿西巫之莫并不识字,也只能说一些相对简单的汉语。但是,她的一举一动都在践行着“传承”二字。
8月31日,去阿嘎乡培训时路过吉米镇,镇上正在赶场,车辆只能在人群当中缓行。这时,街上的一些妇女认出了车里的阿西巫之莫,纷纷跟她打招呼。她有点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学员。”
每次去到各乡镇培训,都至少要培训五天,在这五天的时间里,阿西巫之莫都要保持着早出晚归的作息,这对一个已经年近60的人来说,并不容易。但阿西巫之莫并没有怨言,她说,“我是传承人,多培训学员就是我传承的责任。”
为了把中午吃饭的时间节约下来给学员们培训,每次外出,她的包里都带着干粮。她说,乡镇上要组织一次培训不容易,妇女们家里都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能尽量给她们节约一点时间是一点时间。
为了打牢培训基础,每次培训,阿西巫之莫都会教授纺线、基本针法、基本图样和一些简单绣片的绣法。还告诉她们,复杂一点的花样一时学不会也不用怕,来县上赶集的时候可以去店面上找她再学,缺针、缺线都可以去店里面拿,有绣好的东西也可以拿到店里面去卖给她。
为了增进交流,每次培训阿西巫之莫都会建立一个微信群,让那些看不懂汉字的学员们也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顺畅地交流。她说:“不懂汉字是我很大的遗憾,但是我可以通过语音和大家交流。”
刺绣改变了阿西巫之莫的人生轨迹。而她也改变着更多人的人生轨迹。
从1993年开店到现在,阿西巫之莫每年都会招收几个到十几个学徒不等,到目前招收的学徒已逾千人。如果遇上培训的学员恰好是残疾人或者建档立卡贫困户时,她总是免费把原材料供应给她们。
脱贫攻坚号角响彻凉山的近几年,阿西巫之莫协助凉山州总工会、甘洛县总工会、甘洛县妇联、甘洛县文化旅游局等有关部门举办了20余期彝族刺绣培训班,培训了2000余名学员。
当看到政府倡导青壮年外出务工,阿西巫之莫想,不能让留守在家的妇女“坐以待毙”。于是,她召集自己的学生,成立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鼓励她们农闲时在家做彝绣,增加家庭收入。
“这个头帕20天能绣完,阿西巫之莫给我300元的手工费。我们村大部分女人都在做。”普昌镇哈木觉村彝族妇女阿呷以哈莫说。
多学会一门技术,这些学员们就多了一份收入。
经粗略估算,2016至2019年期间,阿西巫之莫带动1700多名农村妇女“在家挣钱”,创收2500多万元。
现在,甘洛县开设的彝绣制品店大多与她有关,近几年间,甘洛县就有50多户人在她的影响下,开办了彝族刺绣店。
彝绣已经成为彝族妇女,特别是彝族贫困妇女居家就业的一个选择。她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实现增收,也无形中成就了这张推广彝族传统文化的“名片”。
除了教技术、帮助大家一起挣钱,阿西巫之莫还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新风文明观念融入到她和绣娘们的日常交流中。
因为彝绣作品不易漂洗过多的特殊性,在开展的入户“教学”过程中,阿西巫之莫不仅要教她们针法,还要督促她们讲究卫生,勤洗手、勤打扫。
丈夫阿布木基在2016年退休以后也自发成了她的助手,陪着她一起去给学员培训、一起到外地去参加比赛、参加展览。看着彝绣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和喜欢,阿西巫之莫很高兴,但她知道传统的技艺和花样是彝绣的根本,“不管新的样式再怎样发展,但传统的花样,一点都不能丢。”
9月2日,阿西巫之莫刚结束在阿嘎乡的培训回到店里,甘洛县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就带着相机过来了。就在前几天,阿西巫之莫收到了2020年第七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邀请,要求她提供一些作品照片过去。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975644476@qq.com
本文链接:http://www.gawce.com/tnews/6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