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原】清明节都有哪些,具体的风俗、习俗,你知道吗?

【原】清明节都有哪些,具体的风俗、习俗,你知道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俗”也称“习俗”,一般是指“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事实上,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我们中国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习俗!例如,在清明节中,就有许多的习俗,而且都还挺有讲究。今天,笔者就带着大家,来简单介绍一下,传统节日——清明节,到底有哪些“风俗”!

按照惯例,农历二月或三月,会是“清明节”。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清明节气。彼时,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之景象。也就是在这个时节,我国传统文化里,形成了诸多的习俗。概况起来,在清明节里,最主要的风俗,有祭扫祖坟、踏青游春、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射柳、打马球等。
清明扫墓祭祖习俗,历史久远,早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简单概况,清明之祭主要是祭祀祖先,可分为墓祭、祠堂祭。这些祭祀,主要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不用多说,这种祭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踏青游春的习俗,自古有之。清明时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意已浓,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彼时,人们往往在扫墓祭祖之余,会选择踏青游春,也就是郊游。据传,清明踏青游春,有着悠久的历史,大概是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清明植树之习俗,与古代先民的善于观察,总结事物规律有关。即清明时节,春阳照临,春雨飞洒。彼时,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非常适合植树。据传,清明植树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与纪念神农氏或介子推,或是于唐太宗给大臣赐柳圈,以示赐福驱疫有关。
清明放风筝习俗,与古人的美好愿望有关。不少地方,会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风筝带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人们带来好运。相传,古人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会放。
甚至,古人还在再夜晚放飞的风筝,或风筝线上,挂上串串彩色的小灯笼;继而将风筝称为“神灯”,以表达美好愿望。
清明插柳习俗,与纪念杰出先祖、驱鬼辟邪等有关。据传,清明插柳,要么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之——神农氏的;要么则是为了纪念,拥有“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的介子推;又或者是与驱鬼辟邪有关。
清明拔河习俗,与古代军事训练有一定关系,即有助于培养军队氛围。据传,清明拔河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之后,这一习俗在很多朝代,得到了延续。
清明荡秋千之习俗,与古人为增进建康,培养勇敢精神等相关。据传,清明荡秋千的历史,其实很古老。起初,秋千多是用树丫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目的就是,增进建康、培养勇敢精神。
清明斗鸡习俗,与古人的娱乐有关。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春秋战国之后,这一习俗得到了延续。甚至,到了唐代,斗鸡还成为了风气,连皇帝也参加斗鸡。
清明射柳习俗,与古人娱乐,或是增长技能有关。事实上,射柳就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在这一习俗中,会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然后,再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可谓是,颇有趣味性。
清明打马球习俗,与古人军队训练,或是与贵族的锻炼有关。相传,打马球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士兵。黄帝之后,这一传统愈发流行,逐渐成为了贵族锻炼和娱乐的保留节目。事实,古人一直热衷于打马球,这一习俗直到清朝中叶,才逐渐消失。
在清明节里,除了祭扫祖坟、踏青游春、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射柳、打马球外。各地还会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习俗。但是,这些习俗,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而,笔者对此,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查找看看。
总体而言,除打马球外,古人的大部分清明节习俗,均延续到了今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古人之清明节习俗,被现代人完美地继承了。只不过,这些习俗,在各地被流传的情况,会略有不同罢了。
最后,说个题外话,话说为何笔者会说,农历二月或三月,会有清明节呢?难道清明节是飘忽不定的吗?还别说,真是这样。要不然笔者也不会说,“农历二月或三月”了。关于清明节为何日期不固定,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其实全都是拜闰年所赐。
正是因为受到了,闰年的影响。故而,每年清明节的的农历日期,基本是不同的。而且,不仅是清明节受闰年影响,其他传统节日、节气,也都或多或少受到闰年的影响。所以,同清明节一样,不少其他的传统节日、节气的农历日期,基本也是不同的。
不过,若是按照阳历(公历),清明节的这种飘忽不定,会略好一些。换言之,若是按照阳历(公历),每年的清明节,基本固定在4月的4号、5号左右。这主要是因为,阳历(公历)每年的天数相对固定,不存在闰年的情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