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评剧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评剧之父~成兆才旦角泰斗~月明珠花旦泰斗~金开芳小生泰斗~倪俊声评剧大王~李金顺评剧女皇~刘翠霞评剧皇后~白玉霜评剧大王~芙蓉花艳韵亲王~筱桂花
奠基人成兆才(1874-1929),字捷三(又作浩三),评剧鼻祖,清直隶滦州绳各庄(今属河北省滦南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二十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一生所整理、改编、创作的剧本多达一百零二个,为创建评剧事业奠定了基础,被称为评剧剧本作者第一人。除了成兆才,任氏兄弟(任善庆、任善丰(即月明珠)、任善年、任善诚)、孙家班(孙洪魁、孙凤鸣、孙凤岗)、男旦金开芳、小生刘子熙等都为评剧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旦行鼻祖:月明珠(1898—1922),著名评剧男旦,原名叫任善丰,字久恒,艺名月明珠,乳名围柱,出生河北滦县胡家坡(今属河北唐山滦南县)的一个莲花落世家。父任连会,为莲花落艺人,是对口、折出时期的著名编剧和演员,被誉为评剧的发轫者。月明珠弟兄四人,长兄任善庆(艺名金不换,为评剧第一任鼓师),三弟任善年(小生),四弟善诚(艺名赛月珠)为评剧小生、老旦。生行鼻祖:倪俊生(1895-1970),字秀岩,河北省迁安县人,1910年形成“倪派”小生唱腔。1902年拜吴占魁为师,学唱河北梆子。同年10月,随吴占魁参加了唐山的吉庆班,改学莲花落。艺名"银娃娃"、"九岁红"。 1910年起,先后在唐山、天津、北平、营口、奉天、哈尔滨、安达等地演出。 相继演出了《因果变报》、《夜审周子琴》、《秦雪梅吊孝》、《回杯记》、《刘伶醉酒》、《卖油郎独占花魁》、《打狗劝夫》、《败子回头》、《杜十娘》等。经过自己较长时间的刻苦钻研,终于形成了曲调优美、字正腔圆、准确大方而独具特色的倪派小生唱腔。1951年曾任齐齐哈尔评剧团副团长。1956年到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任教,精心培育后一代。他的学生遍布省内外。著名小生演员桂宝芬(“桂派”女小生创始人)、杨振邦、刘小楼都是他的高徒。1956年获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称号。1961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副主席。还是政协黑龙江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注:倪俊生是影视剧演员张国强的曾外祖父。早期旦角流派李金顺(1902-1953),评剧女演员,工旦行,“李派”创始人。她是第一代评剧演员,是评剧进入“奉天落子”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幼年曾习京韵大鼓、京剧、小调,16岁拜孙凤鸣为师学唱落子。1920年到哈尔滨演出,因唱腔大鼓味过浓,观众把椅垫仍到台上。李金顺没有后退,投到倪俊声处学艺,并转艺多师,终于形成了吐字清晰,纯朴又充满感情的大口落子演唱风格。她是评剧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她创立的李派对后辈影响甚大,刘翠霞、白玉霜、芙蓉花、花云舫、筱麻红、喜彩春、鲜灵霞、喜彩莲等均受其教益和影响。她留下的唱片有《杜十娘》、《移花接木》、《三节烈》、《珍珠衫》、《书囊记》等十余种唱段。
评剧简介评剧曾是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成兆才是评剧第一个剧作家,他一生编写了《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马寡妇开店》、《独占花魁》等上百出戏;早期著名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倪俊生等人,又产生了“五大明珠”“碧氏五花”等众多演员。在李(金顺)派艺术的影响下又形成了评剧史上最有影响的流派,即刘(翠霞)派,白(玉霜)派,爱(莲君)派和喜(彩莲)派,并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舞台上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花月仙、新凤霞、李忆兰、韩少云、筱俊亭、花淑兰、鲜灵霞、夏青、新翠霞、袁凤霞、六岁红、艳铭杰、喜彩苓、花砚茹、小花玉兰、赵丽蓉、筱紫玉、洪影等。男演员有魏荣元、赵连喜、张德福、郭少楼、席宝昆、刘小楼、孔广山、李福安、张德福、陈少舫、、郭贵臣、马泰、王德福等。在北方戏曲剧种中,评剧发展最快,流传最广。多年来评剧增加了许多流派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群众。八十年代初以谷文月为首、刘萍、王曼苓、刘淑琴、戴月琴、傅家祥、李维铨、李晓梅、张淑桂、尚丽华、张彦生、郑桂芳、周连生、刘立明、李秀云、张桂秋、赵三凤、徐培成、林会欣、小筱俊亭等演员活跃在评剧舞台。评剧的曲调优美动听,唱词通俗易懂,在唱、念和表演上,都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新世纪,活跃在评剧舞台上的演员有:刘秀荣、崔连润、冯玉萍、宋丽、曾昭娟、齐建波、马惠民、高闯、恒红、王向阳、罗慧琴、刘丹、李金铭、田敬阳、赵茹意、刘慧欣、剧文林、赵斌、韩剑光、王冠丽、孙路阳、王晓萍、艾丽珍、国艳秋、张俊玲、王丽京、王平等。月明珠(1898~1922。7。28)早期评剧演员,男旦。姓任,名善峰,字久恒,乳名围柱。河北省滦县人。父任连会,为莲花落艺人。月明珠弟兄四人,兄善庆(艺名金不换,鼓师),弟善年(小生),善诚(艺名赛月珠)。五岁随父兄奔走江湖卖艺。九岁入成兆才等人所建的京东庆春班,拜张志广为师。1908年成兆才班在津被逐,月明珠随班返回冀东。其后成兆才等对莲花落进行改革,创造了“平腔梆子”。1912年金菊花(当时该班主演之一)离班去东北营口,月明珠为当时戏班台柱。在庆春平腔梆子班多次来津,特别是1915年前后在天津演出时,月明珠主演的《马寡妇开店》《杜十娘》等戏获得广大观众的赞赏,他的演唱被誉为“月明珠调”,一时风靡天津,争相传唱。1920年,芝北军阀张作霖特邀月明珠与梅兰芳、马连良同台演赈灾戏(名为赈灾,实为岳母祝寿),一誉震动东北艺坛,赢得极大的声誉。月明珠是落子时期最早红遍冀东和东北各地的男旦之一月明珠的唱腔新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大胆吸收二人转音调,与莲花落结合,从而奠定了评剧唱腔的特有风格。并参照京剧、河北梆子的反调,以落子低沉的腔调为基础,创造了评剧的反调唱腔,为评剧唱腔音乐的创新做出了贡献。年仅二十四岁的月明珠,由于日夜赶台巡回演出,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七月份在沈阳演出时,体力不支,为满足观众愿望,他注射强心剂,挣扎演出。终在最后一场开台的锣鼓声中与世长辞,台下观众无不为这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的逝世而震惊。月明珠从艺十七年,首演了成兆才所编的六十多部戏,为评剧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表演技巧和声腔艺术方面为评剧旦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不但是位杰出的演员,而且在他十七岁时亲手创作了《桃花庵》,成为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成兆才(1874—1929)早期评剧演员,剧作家。河北省滦县绳家庄人。字捷三,艺名东来顺。幼年给地主放猪,打杂。光绪十七年(1891),始学唱莲花落。光绪二十年,曾随班到天津,以“撂地”、“跑棚”等形式,活动于南市三不管、北开、老龙头(今东站附近),侯家后与河北大街一带。成兆才多才多艺,小花脸、彩旦、老生皆能。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金鸽子、张玉深、孙凤鸣、孙凤岗等二十多人,由冀东再次进入天津,在一些茶楼演出,稍有名气,后被清政府驱逐出津。光绪三十四年重返天津,适逢清帝光绪及慈禧逝世,清政府禁止娱乐,又被迫还乡。从宣统元年(1909)起,成与一批莲花落艺人,立志对莲花落进行改革,在对其音乐、表演、剧本进行全面改革并编排大量剧目后,于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四年间,多次进津,以庆春平腔梆子班名义先后在河东晏乐、东天仙和马鬼子楼茶园演出。所演剧目有《占花魁》、《杜十娘》、《珍珠衫》、《花为媒》、《王少安赶船》、《因果美报》、《斩窦娥》、《巧换婚》、《回杯记》、《打狗劝夫》及在津演出期间根据时事编写的《沉香床败子回头》等二十余出。庆春平腔班的演出,扭转了当时天津中、上层社会对落子的一些偏见,一些鄙视落子的富贾豪绅也成了观众,从此名声鹊起。民国六年天津水患,成等乘船返回唐山。其后长期演出于东北。民国十二年成又曾带领警世戏社由山海关进入天津。
流派
东路评剧流派划分如下:
1.月明珠(调):花莲舫等。
2.倪(俊声)派:桂宝芬、成国祯、刘子熙、马连成、张润时、泰海贵、刘凤杨、李月楼、杨振邦、艾景全、贾兰亭、刘小楼(后学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义廷、王凤池、窦龄童、郑伯范、孙连芳、呼勋卿、倪伟、杜宝宇等。
3.李(金顺)派:朱宝霞(兼刘派)、花玉兰、筱麻红、筱桂花、鲜灵霞(兼刘派)、六岁红(兼刘派)、李宝顺、羊兰芬、小花玉兰小玉霜(退休后改为白派)、宋玉文(后改鲜派)等。
4.金(开芳)派:李小舫(李岱)、韩少云、夏青、于筱芳、于筱芬、张晖、宫静等。
5.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银香等。
6.张(凤楼)派:张丽华、碧燕燕等。
7.碧(莲花)派:花月仙等。
8.刘(翠霞)派:朱宝霞(兼李派)、新翠霞、鲜灵霞(兼李派)、六岁红(兼李派)、郭砚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艳玲、筱紫玉,花淑兰(兼爱派)、董瑞海、张淑敏、小灵霞、筱佩茹(后学筱俊亭)、董美珠、筱美荣(兼爱派)、马淑华、吴博莉(兼白派)、郭美美(后改新派)等。
9.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凤、筱月珠、李兰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爱派)、高艳敏、吴博莉(兼刘派)、刘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丽等。
10.爱(莲君)派:莲少君、莲幼君、莲小君、莲雅君、小摩登(钱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兰(兼刘派)、筱美英(兼刘派)、王曼苓(拜新凤霞)、王冠丽(已改白派)、张砺云等。
11.喜(彩莲)派:郭砚芳(兼刘派)、喜少莲、小喜彩莲、邢韶瑛、李忆兰、申增丽、张秀琴、孟素洁等。
12.花(莲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楼、花楚馆、文金舫等。
13.筱(桂花)派:唐淑兰,王彩云
14.桂(宝芬)派:袁凤霞、刘小楼、李金铭等。
15.花(玉兰)派:小花玉兰(后转李派) 小幼兰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兰学习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梦)
16.新(凤霞)派: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苓、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等。
17.鲜(灵霞)派: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18.花(月仙)派:刘淑萍、张淑桂、刘珊、恒红等。
19.李(忆兰)派:刘晓勤、张红琴、赵丹红、孔庆玉、刘惠欣等。
20.魏(荣元)派:韩学门、李维铨(兼马派)、王文有(兼马派)、高金元、王杰、孙路阳等。
21.张(德福)派:张彦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华、陈胜利、齐建波、赵立华(兼马派)、冯子洋等。
22.马(泰)派:李维铨(兼魏派)、张彦春、王文有(兼魏派)、赵立华、张文鹏、马惠民等。
23.韩(少云)派:胡桂秋、宋丽等。
24.花(淑兰)派:解郁文、徐广琴、王镇芝、郑桂芳、张丽华、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田敬阳、李娟娟、吴丹阳、艾丽珍、赵继兰、张秀云等。
25.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郑小娣)、李冬梅、王晓萍等。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975644476@qq.com
本文链接:http://www.gawce.com/tnews/6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