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遗火了,
为什么火?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仅站在我国的角度来看,政治环境的稳定会带来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势必会带来文化的昌盛,很简单的一个逻辑。
那么究竟什么是非遗?
若非学术研究者,普通人想要了解非遗,基本会从百科以及一些科普文献寻求答案,而最终的结果基本也都是似懂非懂(执着较真的人除外),下面看看两个最权威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传统体育和游艺;
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非学术研究人士及相关从业者来说,看了以上两个定义,基本处于懵懂状态,
那么有没有一个容易理解并记住的非遗的定义呢?
本文的观点:
非遗就是一定群体、团队或个人的活法与姿势,
“一定群体、团队或个人”的主体都是人,所以可以更加简化:
非遗就是人的活法与姿势。
举例说明: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原逐鹿之后,战败的苗族并开启了大迁徙的时代,逐步迁入西南地区,为躲避战乱,一部分苗族先民并进入到丛林地区生活,进入丛林之后,一无所有,如何解决衣食住行以及教育医疗等等问题呢?
有几种选择
1、找个山洞住下,过一天算一天;
2、换个宜居的地方;
3、充分发挥智慧,克服困难,白手起家;
苗族的伟大便在于此,他们选择了第三,取材于丛林,创造了吊脚楼这种建筑结构;创造了蜡染、刺绣等等服饰文化;平常劳作累了,为缓解疲劳,组织唱唱歌,跳跳舞,做做团建,于是并有了多声部情歌和木鼓舞等等;没有教师,便有歌师将苗族的历史编成一首歌教育后代,于是有了苗族古歌;没有医生,便取材于丛林本草予以治病,于是便有了苗医药......这些并成为了现在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法,乃生活方式,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唱什么歌、跳什么舞等均属活法一列;
姿势乃面对困难与阻碍,面对过去和未来的姿态。
从这两个角度理解非遗,是否清晰得多呢?你可以拿你熟知的其中一项非遗,用活法与姿势的逻辑理解,你会发现,原来非遗没有那么难以理解。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975644476@qq.com
本文链接:http://www.gawce.com/tnews/6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