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奇葩地名”一箩筐
什么二拨子、好桫椤峪、擦崖子
栗树湾子……
如果仅仅觉得这类地名是“奇葩”
那就错了,这是文化!
迁西县地处唐山市北部,燕山南麓,长城脚下,滦水之滨。1947年4月从迁安县析出,因地处迁安西部故名迁西县,县政府驻地兴城镇。1958年,迁西县撤销,滦河以东并入迁安县,滦河以西并入遵化县。1961年恢复设立迁西县直到现在。全县总面积1439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有417个行政村,是一个“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纯山区县。
迁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迁西地名的来历大致是以下几种情况:1.因山命名 2.因谷命名 3.因水命名 4.因地理特征命名 5.因姓氏命名 6.因草木物产命名 7.因地理位置命名 8.因路命名 9.因历史传说故事命名 10.以吉祥字眼命名 11.因人工建筑物命名 12.以古代关口和营城命名。
1.兴城,曾叫破城
据查,明代初期,傅氏从山东济南迁此立庄。明初曾在此修城,因地下流沙较多,城墙不断倒塌,故取村名破城。1920年伪警局设于此,为取吉祥之意,改名为兴城。1947年正式成立迁西县,人民政府设于此。
2. 旧城,因寺庙破旧不堪得名
据查元时曾在此建大觉寺,寺外修院墙一周,像一小城。后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明初,赵氏从山东大柳树迁此立庄。后唐、王、郭三姓先后迁此居住。建村后遂取村名为旧城。
3.干柴峪,确和干柴有关
据查,该村建于明末。因当时此沟内干柴很多,故取名为干柴峪。
4.陡岭子,因坡陡难行得名
据查,原有赵氏、孟氏在此居住,均已失传。清初,曹氏、姜氏从外地迁此居住。因村南的南岭上有一条山路,坡陡难行,依此取村名为陡岭子。
5.长岭峰,本因山高风大得名长岭风
该村建于明初。因位于长岭的尽头,峰高风大,顾以此取名为长岭风,后改为长岭峰
6.学房峪,因私塾得名
明代建村。因该村有一私塾(俗称私房),借此去村名学房峪
7.汉儿庄,得名和少数民族有关
相传唐初大将张士贵曾在此镇守,并修筑城池,当时名为汉马营。据《迁安县志》记载,金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曾在此置滦阳县。女真族称汉族为汉儿。当时此地多为居住,故在此设立汉儿司和汉儿行宫都部署等办事机构,这些办事机构统称为汉儿馆。金朝灭亡之后,改名为汉儿庄。明代在此设车营,万历十年改设步兵,因此又叫汉儿庄营。清代灭亡,此地无兵驻守,又改为汉儿庄。
8.钓水院,“钓着还乡河走”
明初,孟氏从山东迁来,始居还乡河南岸,以姓氏取名孟庄。后李氏也从山东迁此居住。因每年还乡河发水向南冲撞,居民常受损失。故迁居还乡河北面(现址),结果还乡河又向北冲撞。人们说是此庄钓着还乡河走。遂改名钓水院;另一说:因村东有一庙,和尚在庙前修一平台,用水时即在台上吊水。故有“平台吊水”之说。借此取村名吊水院,后写成钓水院。
9.照燕洲,照顾燕王朱棣的地方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之子朱棣(燕王)在这一带打仗屡建奇功,朱元璋便派人慰问和照顾燕王。因燕王在北方打仗,被派来的人曾在此等候。到了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靳氏、刘氏、王氏由山东迁此立庄。刘占坡,靳占窝(沙窝),王家占港。当时该地周围多水,又借洪武年间派人来照顾燕王之事,故取名为照燕洲。
10.救驾岭,相传唐太宗在此得救
相传唐太宗在此(村西的山岭)遇险,尉迟敬德救了驾。山岭因此得名救驾岭(蝼蛄救驾的传说不可取)。明末,李氏从洪门店迁此居住,取名为瓦房庄。因西靠救驾岭,后该村名为救驾岭。
11.台头,原名抬头
台头建村于明代。相传唐太宗征东在此休息时,猛抬头看见追兵已到了照燕州,便乘马逃走。因该村位于救驾岭西侧,遂以此典故取村名为抬头。后简写成台头。
在迁西有种说法:救驾岭,猛台头,一望望到照燕洲。
12.新店,曾叫新垫
明初燕王扫北时,许氏迁此定居,取名为许家汕头庄。崇祯年间因遭水淹,将村子迁至北面新垫的土地上(现址),遂改名为新垫。后写成新店。
13.东荒峪,因此地当时荒芜
明代曾有田氏、赵氏在此居住,早已绝嗣。清初,李氏从东岗迁此居住。当时此地非常荒芜,故取名为荒沟峪。因此沟之西尚有一荒沟峪(今西荒峪),遂改名为东荒沟峪,后简写为东荒峪。
14.高台子,高氏建村土台上
明初燕王扫北时,高氏迁此居住。因该村坐落在一个大土台子上,以姓氏取村名为高台子。
15.红石峪,因此地红石较多
此村建于明代。因此地红石较多,取村名为红石峪。
16.大寨,传说曾叫“打寨”
明初建村。张氏、苏氏从外地迁此立庄。一说因此村较大,遂取名大寨;还有一说村里有武会,因武打艺术很高,故称“打寨”,后为大寨。
17.沙岭子,建村沙岭子上
该村建于明初。当时该地低洼处全是洪水,只能将村子建在沙岭子上,故借此取村名沙岭子。
18.刘存寨,刘姓赶走他姓
明代,刘氏迁此定居,把他姓赶走,遂以姓氏取村名刘存寨。
19.至山庄,曾名荷包庄
据传,周、王两姓随唐王东征迁此占产立庄。王家占山,周家占地。当时村边有一荷包坑,故借此取村名为荷包庄。建国改为至山庄,因紧靠景忠山而得名。
20.忍字口,行凶杀人的事较多
明初燕王扫北时,王氏、李氏迁此立庄,王家占山,李家占滩。过去,村北曾是滦河渡口,因水流平稳,遂借此取村名为稳子口。后来,在此发生行凶杀人的事较多,官府改村名为忍字口,取兵刃戳心之意。
21.白庙子,山上曾有小白庙
明代,谷氏从丰润迁此立庄。清顺治年间,王氏(满族)从沈阳随顺治皇帝进关迁此立庄居住。因在村西山头上修建一座小白庙,人称“白庙子”,便以此命名为村名。
22.偏崖子,以偏崖子山得名
明代建村,因该村位于偏崖子山脚下,以山命名为村名。
23.金厂峪,唐代有人在此挖金
明代初期,刘氏、蔡氏、羿氏迁此沟定居。传说,唐代就有人在此挖金,随借此取村名金厂峪。
24.银洲峪,和银矿有关
因清初建村时有人在此挖银矿而得名 。
25. 洪沟峪,雨季常发洪水
该村建于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此沟内原有一座古庙,又因该地荒芜,人称此地为荒沟寺。建村后遂以此为名。因每年雨季就有洪水暴发,后改名为洪沟峪。
26.北马蹄峪,沟口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马蹄印
此村建于清末。因沟口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马蹄印,随借此去村名马蹄峪。1982年4月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更名为北马蹄峪。
27.石厂,曾为采石场
清代末期,李氏从山东迁此居住,村南山上出大理石,过去曾有采石场。借此取村名为石厂。
28.粳子峪,该地涝洼,宜种粳子(水稻)
明初,王、李两姓迁至此地,王家占滩,李家占山。因当时该地涝洼,宜种粳子,借此取村名为粳子峪。
29.牵马岭,相传康熙打猎至此牵马而过
清代初期王氏从北庄迁此立庄。相传,康熙打猎至此,因山岭陡峭,不能骑马,只好牵马而过。此后人称该岭为牵马岭。因该村位于牵马岭下,借此取名为牵马岭。
30.夹河,因小河被夹在村中
明初燕王扫北时,胡氏从山东阳谷县迁此占立村庄。宋氏也从保定迁此占地居住。原有一小河沟从村中流过,因小河被夹在村中,故取名为夹河川。后把小河沟改到村南,遂改名为夹河庄。后又简称为夹河。
31.上洪寨、下洪寨,和鸿鸭有关
明初,王氏从南京迁到玉田县鸦鸿桥,清初又迁此立庄。因此沟内有上下两个水坑,有数只鸿鸭赖此两水坑生活。该村位于上边的水坑旁边,建村时以此取村名为上鸿鸭寨。现简称为上洪寨。下洪寨位于下边的水坑,故叫下洪寨。
32.东岗、西岗,和土岗有关
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有三个军人在此落居建村。村周围有四个落土岗,如四个龙头向四外张望。该村坐落在四个“龙头”中间的土岗上,如四条龙的龙身在此盘卧。借此取名为盘龙岗。后改为团头岗。后来人多村大,逐渐分成东西两片居住。位于西面的村子为西团头岗,此村居东,为东团头岗。现简称为东岗。
33.上十八盘、下十八盘,缘于十八道弯的小路
十八盘分上十八盘、下十八盘两个村。下十八盘:明代初期,张氏从山东大柳树迁此立庄。村南有一山岭,岭上有一条十八道弯的小路,人称十八盘。因该村位于十八盘岭下,故借此取村名十八盘。明朝后期,该村之北又建一村,取名为上十八盘,故此村改名为下十八盘。
34.渔户寨,曾有人在此捕鱼为生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高氏由山西大槐树庄迁此定居。因位于长河西岸,以捕鱼为生,故取村名为渔户寨。
35.高家窝子,原名高家窝铺
该村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渔户寨的高氏曾在此搭窝铺居住,人称高家窝铺。后改村名为高家窝子。
36.下青杨树,因当时该地杨树颇多
建村于清初。该村与另外一村位于洒河东岸分南北居住。因当时该地杨树颇多,又因该村居南,地势较低,故取村名为下青杨树。
37.西龙湾,山水似龙状弯曲
清代中期建村。村西山脉连绵弯曲似龙状,又有小河随山曲流,借此去村名龙湾。1982年4月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改名为西龙湾。
38.安家峪,姑子以此为家
建村于明初。传说有个姑子出家到此,当地人为她修了一座姑子庵,这个姑子以此为家,在这生活了多年,死后就葬在此地。借此取村名为安家峪。
39.刘王坎,刘氏、王氏建村高土坎子上
明代,刘氏、王氏迁此定居,因该村位于高土坎子上,冠以二姓,取村名为刘王坎。
40.白草洼,建村时四周都是白草
据查,该村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因当时村四周都是白草,故取名为白草坡,后改名为白草洼。
41.船庄,难民坐船漂游到此定居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滦河发大水,难民坐着一只船漂游到此定居,遂取村名为船庄。
42.巴家峪,本名八宝峪
该地北面有一山,名为黄牛顶,相传南蛮子从此山挖走八个元宝。后人在山下(即村北)修了一庙,故为八宝寺。从此,人称八宝峪。清代乾隆年间,王氏从丰润县大王庄迁此立庄。建庄后被叫成了巴家峪。
43.栗树湾子,靠河湾,有大栗树
据查,建村于清初。因村子西靠山弯,东临河湾(洒河),村中又有大栗树,故借此去村名栗树湾子。
44.白塔寨,村子后山曾建白塔
该村建于明朝初期,因紧靠滦河,故取名为临河寨。明末在该村后山上修了一座白塔(传说是镇妖之用),遂改名为白塔寨。
45.王珠店,嫌原名“王猪头店”不雅改名
明末建村。原有一王氏在此开店卖猪头,人称王猪头店。清初,张氏(旗人)迁此占圈居住,因嫌名不好听,遂改名为王珠店。
46.顺水安,原名“顺水鞍”简化而来
清初建村。村边有一马鞍形的山岭,岭北之水入滦河,岭南之水入还乡河。故此取村名为顺水鞍。为了简便,后把“鞍”写成“安”。
47.平房子,建村伊始盖了三间小平房
清代末期,姬氏从丰润火石营迁此居住,盖了三间小平房,借此取村名平房子。
48.尹山,尹姓依山建村
清代,尹氏由上尹庄迁此居住,因村北面靠山,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尹山。
49.擦崖子,明代军官在此被岩石擦破
明代,时氏、李氏等守边军士在此落户。后他姓居民也先后迁此居住。万历年间修长城时,在此村北边,把一个检查官从马上摔下石崖子,被岩石擦破,遂在路边的岩石上刻下“擦崖子”三字。借此取村名为擦崖子。
50.莲花院,曾有莲花池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建村。此地原有一个三亩大的莲花池,故叫莲花院。莲花院有东西之分。
51.八里铺,离三屯营演武厅八里地
明代曾在此设驿站(也叫铺)传递公文。此地离三屯营演武厅八里地,故称八里铺。
52.松木庄,曾有一棵大松树
明代建村。因当时村西有一棵古老的大松树,好像搭起的帐棚,故借此取村名松棚庄。清代改为松木庄。
53.烈马峪,传说康熙皇帝在此打猎时跑了一匹烈马
清末,杜氏从三屯营迁此沟定居。因清初康熙皇帝在此打猎时跑了一匹烈马,故借此取村名为烈马峪。
54.皇陵,打算建皇陵没建
清代初期,崔氏由山东迁此定居。当时村名不详。后嘉庆皇帝顺滦河捕鱼至此,见崔家姑娘长得漂亮,便封她为西宫娘娘,并答应回京后接她进宫。结果,嘉庆回京后,把接崔家姑娘之事早忘在脑后,崔姑娘愁苦而死。嘉庆皇帝得知消息后,便命在此建皇陵,用娘娘葬礼葬她。但因战乱而未修成,只好将姑娘埋在了村北的山沟内。后借此事取村名为皇陵。
55.瓦房庄,马蜂庄改名而来
清初,刘氏从黄槐峪迁此居住。康熙皇帝曾在此打渔晒网,后人称该村网护庄,后叫成了马蜂庄。清末村中已有瓦房,遂改名为瓦房庄。
56.板桥,长河上搭一木板桥
明初,马氏从迁安迁此立庄。为行走方便,在长河上搭一木板桥,因此去村名板桥。
57.道马寨,嫌“倒马寨”不好听改名
明万历年间,丁氏迁此定居并开店,故取村名丁家店。清康熙皇帝在烈马峪打猎时跑了一批烈马,病倒在此地,借此改村名倒马寨。因嫌“倒”字不好听,后又改名为道马寨。
58.潘仗子,潘氏搭帐篷在此定居
据查,清代后期,潘氏由迁安县迁此定居。因当时搭了帐篷居住,遂以姓氏取村名潘帐子,后简写为潘仗子。
59.新庄子,当时为新建村庄
据查,明代邱氏、王氏由岩口迁此立庄,因为当时是新建的村庄,故取名为新庄。后叫成了新庄子。
60.三屯营,取当时当地三百军屯户而得名
始建于英宗天顺二年(1458),为总兵胡镛督修。旋后移镇府于此,设三屯忠义卫,取原来此地三百军屯户而得名。后撤卫改为三屯营.此城今已毁损。
迁西味道—传播家乡美食,美景、美味
如果你也想在迁西味道平台推广展示
欢迎投稿,加小编微信:w5972233
天啊!迁西板栗早在清朝末期,百年前就出口了,价格比现在....
【迁西名人英烈】新集镇传奇抗日英雄—雷恒
迁西猪肉价太贵,入伏,都吃不起饺子啦?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975644476@qq.com
本文链接:http://www.gawce.com/tnews/6619.html
下一篇
哪吒之魔童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