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从《哪吒》看“别人家的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自信?

从《哪吒》看“别人家的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自信?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家长们时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仿佛这样的压力能促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然而,当我们热衷于关注“别人家的孩子”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也该学习“别人家的父母”?以《哪吒》的导演饺子为例,他的成长背后是怎样的父母教育理念?今天,就跟随这个主题,探讨饺子母亲和电影中的李靖夫妇究竟做对了什么。

当我们提到饺子(杨宇),首先想到的是他执导了《哪吒》这一动画巨作,这部电影不仅打破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更是让无数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饺子出生在一个教育家庭,前身为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高材生,然而他却在大学期间迷上了三维动画。他的选择并没有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但饺子的母亲却令人感动,她选择了放下对“稳妥人生”的追求,去支持儿子的梦想。这种父母的支持与理解才是他成功的真正源泉。虽然选择拒绝了药学这一“铁饭碗”,那些经历被世俗定义的成功模板的家长,或许会感到不安,但饺子的母亲却看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热爱与追求。在耐心地等待和理解中,饺子在“啃老”的三年时间里,不断打磨他的短片《打,打个大西瓜》,为后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令人惊讶的是《哪吒》的剧情描绘,与李靖夫妇在电影中展现出的教育方式,几乎与饺子家庭的教育理念形成了某种呼应。李靖和他的妻子并不是那些对孩子施加严厉压力的传统父母,而是给予无条件的支持和接纳。面对“魔丸”儿子哪吒的种种反叛与不适,李靖夫妇选择的不是唾弃和惩罚,而是理解与引导。当哪吒因为身份自卑、孤独无助时,母亲首先选择的是拥抱,而不是指责,这样的反应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正是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爱与理解才是孩子成就自我的动力,而非刻板的期待与严格的勉励。

相比传统家长,饺子的母亲和李靖夫妇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引导”胜过“压制”的理念。在我们生活中,许多家长深陷于孩子成绩、才艺等标准化的成功定义中,不禁要问:成绩真的能决定未来吗?无疑,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着潜在的可能性,而教育也许并不是强迫孩子走进一个固定的框架中。李靖夫妇教会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发现与引导,而不仅仅是纠正与要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姿态都是至关重要的,允许试错,使孩子稳步前行。

通过《哪吒2》的故事,李靖夫妇也展现出双向成长的理念。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电影结尾,东海龙王对敖丙说的那句“父辈的经验未必全对,你的路要自己闯”,不仅是对孩子未来的期待,更是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在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常常过于沉迷于自己的生活,却忽视了为孩子树立榜样的重要性。如何才能成为“别人家的父母”?或许关键在于用行动来影响孩子,真正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多样性。

回望现实生活,很多家长在焦虑之余,却容易陷入功利化的陷阱之中。他们常常将孩子的成功与成绩划上等号,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与感受。这种情况在许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很多孩子因家庭和教育的压力而感到窒息,甚至走向极端。反观影片中李靖夫妇的爱与信任,却让哪吒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法,真正不再被贴上“魔童”的标签。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施压,而是一种双向的理解与沟通。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又该如何行动?“李靖式”父母的三个步骤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孩子,第一,撕掉标签,看见真实的孩子;第二,用信任浇灌,而非用焦虑施压;第三,与孩子共同成长,教育是双向修行。能够让孩子在爱与信任中发光发热,最终不再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而是亲自去掌控自己的未来,是父母最伟大的成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