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中国风

    饺子是深得中国人喜爱的一种食品,最常见的饺子是一种半圆形,有馅儿的面食。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人们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是要包顿饺子吃。有关饺子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中国人喜庆团圆的时刻,我们总是能看到寓意吉祥的饺子。     一 饺子的历史     中国人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吃饺子?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不容易。面做的饺子在常温下放上几天也就坏了,今天的人们想找几百年、上千年前的饺子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从极少的历史线索入手,去探寻饺子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国风     中国的黄河流域自古就是种植麦子的旱地农业区。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懂得将小麦磨成面粉,做成带馅的面食,用青铜蒸锅蒸熟。     到两千年前的汉代,出现了一种比较普及的面食——“馄饨”。我们今天的饺子很可能是由汉代的“馄饨”演变而来。     新疆吐鲁番,是中国海拔最低、气候最热的地方。在干燥寂静的沙漠中,掩埋着许多西域古城和夕日繁华的丝绸古道。20世纪60年代,在吐鲁番出土的一座唐代墓葬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饺子。     吐鲁番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半月形饺子大约5厘米长,已经彻底风干。它们完整地摆放在木碗中,在饺子周围是其他的面制点心。中国风     唐代饺子是我们今天吃到的饺子已经没有差别,但那个时期还没有饺子这个名称。当时,人们把这种食品称为馄饨或者牢丸,又根据不同的做法,分为汤中牢丸,笼中牢丸。     到了宋代,根据文献记载,把饺子称为“角儿”,是牛羊角的那个角字,加个儿字。这个称呼非常重要,这是今天“饺子”这种称呼的一个词源。到了元代,又把饺子称为“扁食”,到明代统称为扁食。到了清代,才统称为饺子。饺子一名,应该正确地讲,是从清代开始的。     随着名称的增多,最早产生在中原地区的饺子,流传范围也不断扩大。到清朝末期,大部分中国人都接受了饺子,而饺子这个称呼,也基本固定了下来。     饺子用面粉做皮儿,里面的馅儿则是五花八门,可以依据个人的口味来调制因此,饺子是一种不分地域、不分季节、老少皆宜的食品。     中国人爱吃饺子,除了它多样的口味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饺子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带有吉祥寓意的食品。中国风     比如说,饺子的皮是圆的,中国人祈求团圆、圆满,这个很适合中国人的需要。饺子的形状是扁圆的,它和古代象征财富的元宝的样子很相似。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辞旧迎新之际,一家人团圆吃饺子,那么就寓意在新的一年头,可以增加财富,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那么,更重要的是因为饺子它是包馅的,馅里头可以包进去各种各样的吉祥的。比如说,人们结婚的时候,饺子馅里头可以包上花生和栗子,就寓意早生贵子。     小小的饺子承载了那么多吉祥的寓意,使它和中国传统风俗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民间就有许多吃饺子的习俗,像除夕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冬至吃饺子,关于饺子的由来也有许多的传说。     虽然只是传说故事,但冬至吃饺子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寒冷地区老百姓的习俗。冬至之后是数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日子要来了。老人们常说,这一天不吃饺子,就要冻坏耳朵。热腾腾的饺子,驱走了冬的寒气,也给人们心中增添了一份温暖。     二 包饺子     2500年前中国的思想家孔子说过一句话,叫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食物原料要选择优质的,肉要切得细细的,做饭菜应该讲究,饮食是不嫌精细的。孔子所倡导的饮食观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包饺子复杂、繁琐的工序,正是这种饮食观念的体现。中国风     饺子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面、擀皮、打馅,每道工序都包含着不少学问。     传统的家常饺子是用猪肉、牛肉、羊肉或者鸡蛋做馅,搭配韭菜、芹菜、萝卜、黄瓜等蔬菜。在有些地方,饺子馅里的肉不仅要剁得细,还要经过一定的加工。拌饺子馅也有讲究,最好沿着一个方向搅动,不然会把馅打散。     擀饺子皮之前,要把已经醒好的面揉成大约两指宽的粗面条,用刀切,或用的揪成小块,再按成一个个小圆饼。擀皮儿是技术难度最大的一道工序,两头细、中间粗的擀面杖,不是人人都用得好。两只手用力必须协调均匀,才能使饺子皮成为中间厚、四周薄的圆片。初学者抓不住窍门,还真擀不出像样儿的饺子皮。     中国有句老话说:“熟能生巧”。这饺子做多了,也能练出绝活。中国风     有人可以同时擀十几张皮儿;有人用一根擀面杖擀两张皮儿;也有的用两根擀面杖擀一张皮;最令人叫绝的是把擀皮儿当成了一种娱乐。     包饺子里也有学问,如何能把饺子包得馅大皮薄,又快又好,还要向专业人士请教一下。     厨师:因为有的人不会包,他的手是平的,那个馅包不到皮里面。像咱们在家里面一般包饺子呢,馅都往往不进去,一般都是这样子,很慢很慢地,这样一点一点地包的。像我们这经常包呢,他手法就掌握了,这个手要下去,把这两个指头往下放,往下放。它就有个坑,有个坑,然后你就把这个馅放进去以后,轻轻抹一下,它就下去了,它的面是软的吗。下去然后,两个手合起来这样一包就可以了。中国风     最常见的饺子吃法,是用清水煮着吃。水烧开后,放进包好的饺子,煮到饺子浮起来,加上一点凉水,反复两次就可以捞出来。这种吃法的饺子叫做水饺。除此之外,人们经常吃到的饺子还有蒸饺和煎饺。     三 胡同饺子     外国人来中国,一定要尝尝中国的饺子。在他们眼中,饺子是一种很神秘的食品。长得像个小圆面球,吃起来却有千滋百味。中国风     到胡同里吃饺子,是近几年深受外国游人欢迎的一项活动。千回百转的大小胡同构成了中国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而饺子是中国最有传统特色的食品。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让仰慕东方文化的旅行者近距离地感受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自从“到胡同里吃饺子”成为正式的旅游活动,在北京已经有了几十户常年跟饺子打交道的人家,王秀慧家就是其中之一。     王秀慧:我们家几乎,现在就是说一有客人来就包饺子,一个月最多能包到二十几天,那要跟普通家庭比就没法比了。有普通人家,比如说人家工作比较忙,就没时间吃包饺子。而我们家就不是了,只要有客人来就包,一个月我觉得能包上二十几次。     我们老给他们包饺子是有副作用,以前,我们家特别家吃饺子,自从给他们包饺子以后吧,我们这饺子吃得就少了。但是我看到他们吃,我就觉得把咱们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介绍给他们,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我还高兴。中国风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王秀慧一家接待了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上千名游客。她的小屋,成了一个小小的展示厅,里面摆放着来自不同国度的纪念品,还有用各种语言写成的信件。王秀慧也在家里,给中国饺子做了一个世界范围的市场调查。     王秀慧:我感觉还是日本人比较爱吃,我觉得他好像从饮食文化呀、或者说口味什么的,好像有点儿相似、接近。记得,有一次有两个母女俩,就是日本人,到我们家来吃饺子。吃完以后吧,还剩了一点,她就特别爱吃,她就不愿意走了,还想吃,可实在是吃不动了。然后她就跟我说,“我可不可以带走”,我说那太好了,带走吧,她就打包带走了。她带走以后,我就感觉,她真是把中国的传统的饮食文化带走了。     来王秀慧家的外国人大多数都没见过中国的饺子,他们不只满足于吃饺子,还对饺子的制作过程很感兴趣。     王秀慧:特别感兴趣,对我怎么包饺子,甚至馅里放了什么东西,每放一样东西,他就要问。有的时候来客人吧,他就希望我们当场给他们做一些示范,当场做一些演示。比如说像放油哇、盐呀、酱油哇那些的,他们就特感兴趣。你放一样,他就要问,放的什么呀,你要放一样,他就问那是什么呀。然后翻译给他们介绍放了什么,哪种东西,有的人还拿着小本要记下来。     为了满足游客对中国饺子的好奇心,王秀慧每次都留下一点馅,教他们自己包饺子。且不管这饺子包成了什么样,能够走进小巷深处的人家,尝尝自己参与制作的中国饺子,对许多人都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王秀慧也从这份工作中找到很大的乐趣。中国风     王秀慧:我非常喜欢这工作。这样呢,不出国门,可以了解全世界各地区的人;不出家门,就可以把饺子,中国最传统最有特色的食品介绍给他们。     在胡同里吃饺子,是许多外国人与中国包含文化最亲密的一次接触。在短短的半天中,他们学会了包饺子,也懂得了中国饺子所代表的深深祝福。     四 饺子宴     饺子本是中国民间的一道美食,过去,饺子的最高地位是在除夕夜里占据家家户户的炕头饭桌,而在高屋华堂的宴席上很少看到饺子。如今,在陕西省西安市有了一种特别的宴席,在那里,您能吃到几百种不同花色的饺子,这宴席的名称就叫做“饺子宴”。中国风     用饺子来做宴席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当时,都城长安是唐朝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太平盛世之中,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唐代长安城里盛行一种高等级的宴席,叫做“烧尾宴”,这是朝廷大臣官位提升后,进献给皇帝的丰盛的大餐。     我们在发现的一份唐代保存到今天的“烧尾宴”的食单里面,这个食单就是相当于今天的菜谱、在这个里面,就发现有一道叫做“二十四气馄饨”。就是根据二十四个节气,来包成不同形状、不同内容的、这样的饺子。所以我们认为,今天的饺子宴可能是在唐代已经有了它的雏形。     近代饺子宴是二十年前出现在西安的。最初由108种饺子组成,发展到今天,它的数量早已突破了108这个数字。为满足不同客人的需要,西安饺子宴又分为迎宾宴、宫廷宴、吉祥宴、龙凤宴。     既然是饺子宴,当然是由饺子做成的。不过,这宴席上的饺子,在形、色、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材料选用、制作工艺,到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中国风     在口味上,西安饺子宴打破了一般用猪牛羊肉和蔬菜做馅的传统,用料十分广泛。按照肉香型、酱香型、果香型、素香型等口味,形成了三百多种搭配组合。如果一天吃一种饺子,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品尝完饺子宴的全部花色。     在制作方面,饺子宴的饺子打破了单一月牙形、角儿形的传统,推出了花、鸟、鱼、虫多种逼真的造型。单从外表上看,这些饺子更像是件工艺品。尤其是那些造型可爱的小动物,让人不知道是应该把它放在嘴里,还是静静地欣赏。     这些饺子的造型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大多数的时候,它要与饺子馅的内容相吻合。翡翠芹香用芹香做馅,花生蒸饺就是用果仁做馅。中国风     饺子宴使用的彩色面,在白面中添加了菠菜、胡萝卜等蔬菜的汁液,不仅增加了饺子的色彩,而且有利于身体健康。     这些饺子的造型综合雕塑、捏塑、点缀等多种技艺,创作者必须对烹调技术和造型艺术都有浓厚的造诣,才能用看似平常的原料,制作出美味与美丽兼有的饺子。     饺子宴的不少花色,是以中国的民间传说或历史典故为依据。“珍珠火锅饺子”相传就是深得清朝慈禧太后的喜爱。它选用鸡鸭鲜菇汤料,再配上珍珠开头的小饺子,用双龙紫铜火锅烹制。燃烧的火焰不断跳却,仿佛盛开的朵朵菊花,又被称为“太后菊花火锅”。     如今“太后菊花火锅”已经成为饺子宴的压轴经典。在这宴席上,不论您吃到多少个饺子,都能听到表示祝福的解释。一个代表一帆风顺,两个预示双喜临门,还有四季发财,五子登科,七星高照等等。这些数字与文字的组合,不懂中文的人很难理解,但这并没有影响国外游客吃饺子的兴致。对他们来说,麻烦的是筷子太长、饺子太小,吃上个饺子不容易。     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饺子,在这里构成了一桌桌精致的宴席,也开辟了一个让人们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窗口。中国风     俗话说:“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饺子宴已经成为西安的一大名吃,每天有上千人光顾这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使用着不同的工具,吃着不重样的饺子。     在古色古香的音韵之中,饺子俨然成了中国文化与传统的一个符号,是古都西安迎接远方客人的一种独特问候。     五 春节饺子     提到过年,许多人想到的都是一家围在一起包饺子。饺子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中国风     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坎,就开始忙年。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过个团圆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至迟在明代已经出现。那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这种习俗已经非常广泛,已经把它固定下来。这种习俗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就把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那么每天开始呢是子时,子时就相当于今天半夜二十三点到一点这个时间,那么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时候,那么这就不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而是新旧岁的更替,中国人管它叫“交子”。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界限,那么在这个时候,应该搞一些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那么在这个时候吃饺子,饺子和这个“交子”正好是谐音,而且饺子还有那么丰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义,所以中国人才慢慢形成,在春节、在大年初一、在交子这个时刻,吃饺子这么个习俗。中国风     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在除夕夜里,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暖人,锅里热气腾腾。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盛上饺子,也盛出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