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武宣“非遗”

武宣“非遗”

武宣“非遗”

武宣“非遗”

什么是“非遗”?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有不同的分类,如语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武术、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工艺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及其他工艺技术、传统的医学和药学、民俗、文化空间等 。

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些宝贵文化遗产,如果没有进行挖掘保护,就有面临消失的危险。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武宣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由文化和旅游部门确定、经相应级别政府部门批准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已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

武宣目前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3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5个。

武宣“非遗”
武宣“非遗”
武宣“非遗”

如何申报非遗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有下列标准的:

1.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的特点;3.在当地有较大影响;4.符合以上条件,且处于濒危状态。

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各级行政部门等都可向所在辖区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相应级别代表作项目申请;经所在辖区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

“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

武宣“非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能够在促进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五大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

非遗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非遗项目是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通过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非遗项目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非遗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非遗项目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些非遗项目可以成为村(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增强村(社区)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武宣近年来,抓大发展一批非遗产业,为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武宣“非遗”

全国非遗产业化发展成功案例

传承非遗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文化哺育和支撑,也为乡村产业和人才振兴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文旅部等3部门公布了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武宣“非遗”

此次公布的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覆盖了21个省(区、市)、44个脱贫县、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涉及纺染织绣、食品制作、雕刻塑造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传统民俗类非遗项目,富有乡村特色、兼具一定非遗传承群体基础和市场经济前景。

武宣“非遗”
武宣“非遗”

在乡村振兴政策引领下,各地结合非遗工坊自身特点和市场前景,探索形成了“非遗工坊+公司+农户”“非遗工坊+合作社+基地”“非遗工坊+代工点”等10余种经营模式,持续发挥非遗工坊辐射作用,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兴旺提供了积极借鉴和有益经验。


通讯员:黄新迎
编辑:李格格
校对:韦   倩

审核:陆原令

终审:苏文积

监制:林童军

投稿邮箱:wxxw5217008@163.com

投稿热线:0772—5217008

武宣“非遗”

武宣“非遗”
武宣“非遗”

武宣“非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