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易地扶贫搬迁:“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地区脱贫的最有效途径

易地扶贫搬迁:“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地区脱贫的最有效途径

案例一          贵州水城县:“三变”带动彝寨千家农户脱贫致富        野玉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涉及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玉舍镇、勺米镇、坪寨乡、发耳镇、都格镇、杨梅乡6个乡镇29个村169个组,共安置1006户4123人,项目总占地面积300亩,分6个组团建设,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总投资2.63亿元。目前,住房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已全部具备,679户2782人搬迁入住。        野玉海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三变’+易地扶贫搬迁”的模式。所谓“三变”,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是贵州省“在三农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闯出一条新路”的典范。如何将“三变”应用到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当地主要采取了五种方式:        其一,“三变+易地扶贫搬迁+山地旅游”。水城县玉舍镇海坪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由农户将上级补助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作为股金,与野玉海管委会入股建设,按照山地旅游度假房来打造,建成后产权归农户所有,由农户居住、经营,管委会统一管理,经营收益按照投资比例分成,经营收益按照农户占30%、管委会占70%的比例进行分红。        其二,“三变+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野玉海管委会采取“公司+集体+农户”模式,由水城县玉舍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流转群众土地种植特色农业产业和花奔种植,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负责劳务投入和田间管理,森林公司负责组织经营和销售,收益用于分配到易地扶贫搬迁农户。       其三,“三变+易地扶贫搬迁+民族文化”。野玉海管委会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出资100万元,与海坪彝族传承人、当地彝族同胞成立六盘水彝源文化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彝族民族文化,吸纳和培养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从事文艺演出,负责景区彝族迎宾舞、铃铛舞、山歌对唱、彝家情景剧、彝家酒令、篝火晚会等民族文化活动表演,并生产、出租、出售彝族服饰和经营特色餐饮,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脱贫致富。        其四,“三变+易地扶贫搬迁+资产性收入”。安置点搬迁群众入住后,农户作为股东将民宿作为股本,由公司统一安排,满足住的需求后,对剩余房屋统一进行经营,有经营能力的搬迁群众实行自主经营,对没有经营能力的搬迁群众,交由公司统一经营对经营产生的利润进行分成。        其五,“三变+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各安置点搬迁群众入住后,将大幅度提高安置点的人气,增加劳动力和发展潜力,达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的目标。野玉海管委会清理1016个岗位(包括环卫队280个岗位,酒店餐饮240个岗位,皇家马车队16个岗位,观光火车60个岗位,景区保卫120个岗位,滑雪场相关工作岗位300个),解决1006户户就业问题。        案例二        湖南醴陵市:迁出穷窝窝 踏上致富路        搬新家啦!搬新家啦!近日,在一阵喜庆的鞭炮声中,来自湖南省醴陵市官庄乡的付道兵搬进了新家,一家3口人非常高兴。他家的新居浦口镇浦东商贸城集中安置小区内,明亮的窗户在太阳下闪闪发光。付道兵家以前住在深山中,他早就想走出大山,但一直未能如愿,现在好了,他不仅有了洋房,自己还当上浦东商贸城的保安,月薪拿到2000元,他满意地说:“这个收入比以前在山上种庄稼不知要强多少倍。”在浦口镇像付道兵一样的易地搬迁群众还有80余户,搬进了政府为他们准备的楼房中,即实现了安居梦,又走上致富的快车道,实现安居乐业两相宜,取得这样的效果,得益于浦口政府始终坚持搬迁和发展“两手抓”,确保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个依托”引导搬迁群众致富        其一,依托产业发展。该镇在实施易地搬迁时就充分考虑到与企业、高效农业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如该镇利用其电瓷、烟花产业发达,劳动力需求大,对易地对象中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贫困户进行集中培训并统一安排就业,现已对接华鑫、华能、华高、浦口电瓷等电瓷企业及环球等烟花鞭炮企业,对87户集中安置贫困户开展务工招聘、技能培训等活动。对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优先招聘,现已安置户7户,加快高效农业的带动作用,目前该镇的合作社积极与集中安置贫困户进行对接,对其进行种养殖培训及招工,为其提供技术、销售及资金支持,现已有十多户达成合作意向。切实保证户搬出后有活干、有钱赚。        其二,依托小城镇建设。近年来,浦口镇加速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打造“电瓷名镇”,集中安置小区就位于该镇新建的浦东商贸城内,是该镇的商贸中心,该镇紧抓集镇发展,协调搬迁对象集中安置,极力促进搬迁对象自主就业或在商贸城内务工,找准致富门路,现这部分搬迁群众月收入平均在2000元左右,比原来翻了两倍多。        其三,依托项目建设。随着浦口各项产业项目的快速推进,就业机会层出不穷,为此该镇要求各项目在用工的时候,在条件相同下优先考虑搬迁对象。已完成了15户搬迁对象的工作岗位安排。        “两个创新”稳步推进易地搬迁        为了把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建成当地政府最大的惠民工程,该镇紧紧围绕机制和管理两大创新主题,不仅工程进度既快又好,而且户也大大受益。首先是机制创新,对集中安置区建设实行奖惩工作制,对提前或按时保质完成工程量的,镇政府给予承建商一定的经费给予奖励,以激发施工队伍建设热情;在就业方面,为积极帮助户拓展就业渠道,镇党委、政府鼓励企业用工优先聘用搬迁对象。对解决搬迁对象就业比较好的企业,积极向上级争取税收优惠政策,按照企业吸纳搬迁对象数占企业职工数的比例返还;对有志创办微型企业或发展种养业等的搬迁对象户,政府积极为其协调贷款,共协调无息贷款60万元,惠及贫困户20户;对“4050”人员,政府根据本人意愿安排公益性岗位。目前,共安排公益性岗位12个。其次是管理创新,帮助搬迁对象户融入当地群众生活是生态搬迁对象后续工作中不容忽视的工作。为融洽搬迁对象户与原住居民之间的关系,除了在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一视同仁外,还采取一名干部帮一户、一户群众带一户的“帮带”方式,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到当地群众的生活中。同时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带动搬迁对象户融入该镇,如2016年该镇举办第一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让搬迁对象与本地住户找到共同娱乐的方式,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情谊。        案例三        陕西白河县:山上建园区 山下建社区 农民变工人        陕西省白河县仓上镇天宝村距县城80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442户1885人。境内山大、沟深、坡陡,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滞后。白河县委、县政府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契机,把山上农户迁移到山下建设农村社区,土地流转给企业建成农业园区,通过企业用工解决农民稳定收入来源,逐渐形成了“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居民,居民就地当工人”的“天宝模式”。目前,天宝产业园区已发展成为以农业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常年吸收150余人就地就业,现已精准带动83户350余人的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土地流转、进园区务工、回收农产品等帮扶措施,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2017年园区被政府作为航母型现代农业园区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园区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良好态势。如何令“天宝模式”发挥它的作用,天宝村对山上、山下、居民三部分做出了如下变化:            山上: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白河县仓上镇天宝村三组共有89户351人。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立地条件差、经济发展慢,大量劳力外出,很多土地撂荒弃种,山上群众迫切盼望改变生存条件。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民营企业兴达公司将天宝村三组山上土地整块流转过来实行统一规模经营,同时在山下裴家村建立农村社区,集中安置山上群众,这样既能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环境,又能实现企业在农村创业梦想。        其一,坚持整组推进,连片流转山林资源。天宝村三组共有挂牌山地6000亩,包括耕地、林地、菜园、宅基地等,经济效益较为低下,兴达公司经过征求所有农户意见并达成协议后,将这些效益较低的山林一次性连片流转过来。并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依托土地整理、水保治理等项目补助,对流转土地进行开发整理,修建水平石坎梯地。目前,流转土地及耕地6008亩,整理土地2000亩。        其二,坚持高点起步,科学规划综合发展。完成土地流转后,兴达公司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6000亩山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当地自然资源、市场营销、科技示范等多重因素后,编制《天宝村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规划》。县委、县政府还制定出详尽的《试点工作方案》,制定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保证规划蓝图的顺利实施。目前,园区已建成畜牧养殖示范区、林业产业示范区、设施农业示范区和中药材示范区等功能区和中型沼气工程。注册“绿华天宝”商标,有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所产的鸡蛋检测到硒含量达到15.3ug/100g,蔬菜、小杂粮等农产品也检测出富含硒元素,园区生产的农产品都属于富硒农产品,并建立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力度,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效益。加大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园区现已成立了专家大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安康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签订了科研战略协议,集群研发富硒蔬菜、富硒葵花油、富硒杂粮、富硒鸡蛋、甜杆酒等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        其三,坚持企业运作,迅速组织园区建设。兴达公司组建了由公司控股、农户参股的天宝农业开发公司,专门负责山上现代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工作。根据园区总体建设规划,按照“企业化经营、公司化生产”的方式,用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园区,以市场的理念经营农业园区,成立了种植业工作组、养殖业工作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推进项目区域化、品种市场化、数量专业化、产品品牌化,探索山地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目前,按照“猪——沼——园”的循环农业建设思路,建设设施大棚200亩,种植各类杂粮、油料作物600亩,茶叶200亩,水果300亩,培育木瓜、银杏、三红紫薇等园林苗木800亩,建设标准化猪舍6800平方米,鸡舍1200平方米,存栏种猪130头,育肥猪800余头,仔猪300余头,养殖乌鸡5000羽,蛋鸡20000羽。        其四,坚持集群式发展理念,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园区按照现代农业多产融合、“接二连三”的集群式发展理念,依托一产、带动二产、促进三产,现已建设白河“三苦精神”展览馆2000平方米、“天宝阁”两座350平方米,建设游客接待中心7000平方米,2016年8月1日“大地艺术,梯彩天宝”正式开园,日接待能力达150人次,2016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园区年产值达到7235万元。园区把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依托生态优势,促进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力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有效激发三产后发优势,努力实现突破发展。            山下:搬迁,组建农村生态社区        山地资源统一流转后,县委、县政府结合陕南搬迁政策,组织兴达公司在位于山脚下的裴家村二组征用河滩地作为社区建设用地,建设裴家社区。裴家社区是白河县规划的搬迁35个社区其中之一,分为三期,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计划安置500户2500人。社区一期工程已完成入住,二期工程全面竣工,2017年年底能够入住,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现已安置319户1588人,其中,常住245户948人。由政府负责总体规划,协调征地,捆绑部门项目资金,配套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路桥、水电、排污、硬化、亮化、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兴达公司负责投资征地、建房的资金垫付,实施项目建设工程,剔除政府项目投资后,以安排给迁移农户。社区一期工程占地40亩,规划建设小高层住宅楼200套1000人,户型90~120平方米不等,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搬迁群众。        在社区管理上,裴家社区实行“以房管人”的户口登记制,凡是搬进裴家社区的群众,由当地派出所按实有人口、实有住所登记后,颁发一本居住薄,居住薄上明确原籍和现址的管理权利和义务,按照“社区管理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要求,划分两地管理职责,落实管理义务,以“人”为主的服务事项归社区管理,以“地”为主的服务事项归天宝村管理。同时,将新建的社区从原裴家村中分离出来,隶属镇党委、政府直接管理。社区成立党支部、居委会、监委会三套领导班子和社区物业公司,坚持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阵地,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区群众的现实问题为目的,为其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生产生活、医疗健康、证件代办、文体休闲、矛盾调处等各项管理服务。        农民:就地务工,增收致富        公司返聘农民回园区从事修田造地、畜牧养殖、苗木培育、新型农作物种植等农业生产工作,公司年支付农民工资400万元,人均月收入达到2500多元,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成为公司管理和技术人员后,年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村民们由种田农民变为了产业工人。除此之外,兴达公司组织青壮年劳力和有一定技能的进入兴达公司汽车生产、房产开发、农业产业等诸多领域,返聘他们为技术产业工人。目前,转为兴达公司的技术产业工人有200余人,转为天宝农业开发公司的产业工人有150余人,他们由农民变为了企业和园区的产业工人,实现了“既没失业又没失地”的愿望。        目前,天宝现已初步形成了“园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园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模式。实现了搬迁与产业建设协调发展,工商资本与农业资源融合,项目建设与企业经营的对接,有效的破解了“钱从那里来、人往那里去、土地怎么办”三大难题,为陕南山区发展探索出了“搬的出、稳得住、能致富”新路子。白河县按照天宝模式的发展思路,围绕木瓜、茶叶、黄姜、烤烟等特色产业,全县培育打造了4个省级、16个市级、36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00多个。可以说,天宝模式的成功探索,对白河县推进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案例四        四川巴中市: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持续受益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属于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地区。精准识别出贫困村119个、贫困人口22514户80585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9030户33171人,占41.2%。观音井镇万寿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距镇政府7公里,距城区31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442户16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338人(易地扶贫搬迁44户178人)。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万寿村注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引进巴中市三棵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企业带动脱贫致富。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盘活资源、布局产业、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系统性工程来筹谋,以产业就业确保安置对象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201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6780元,成功实现贫困村退出。企业如何在贫困村搬迁、致富的过程中起到作用,万寿村在以下五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引进企业,发展乡村旅游。巴中市三棵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养殖、加工、销售及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和农业旅游开发为一体的龙头企业。该公司依托安置点,对全村地形地貌进行科学规划,围绕生态康养旅游品牌,坚持农旅结合的方式,打破村组行政界限,成片规划,连片建设,以万寿湖为核心的观光休息景区、牛羊养殖场基地和以芦笋为特色的果蔬种植园区,围绕“寿”文化,建设集生态水产、畜禽养殖、特色水果种植及养生、水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度假观光体,努力建设万寿养生谷国家AAAA旅游风景区。        ——依托企业,发展产业就业。该公司投资5800万元,流转万寿、凤仪、观音庵、楼房四个村土地3200亩,改造万寿湖620亩,新建环湖步游道2.5公里,发展稻鱼共生产业580亩,种植芦笋1000余亩,新建年出栏300头肉牛、1000只山羊的养殖场1个和贫困户代养牛羊圈舍27处,带动4个村62户贫困户标准化代养牛羊,发展农家乐5家。目前,园区内共安排贫困户32户117人务工,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1户78人,户均年增收4100元。        ——农企结合,完善利益联结。始终着眼确保贫困户持续受益,切实从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入手,强化产业脱贫机制保障。        一是探索“三双”利益联结机制。公司成立万寿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双保底双优先双返利”的“三双”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跟着看、跟着干、共同富”,助农增收效果显著。“双保底”土地入股分红,农户将土地入股到种植合作社,按照每亩600元租金保底,投产后按总收益的10%土地入股分红;“双优先”:优先租地就业,优先租用4个村贫困户的土地720亩发展产业,优先安排贫困户在园区务工;“双返利”:代养牛羊返利,采取统一建设圈舍、统一提供牛羊、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技术、统一提供防疫“五统一”模式,带动4个村62户有一定技能的贫困户代养牛羊,并统一回收,养牛劳务分利500元/头,养羊80元/只,进行收益分利,贫困户代养一头牛可实现收入1000元以上,代养一只羊可实现收入150元以上。        二是探索“股权量化”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公司入股村两委领办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通过“公司+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户”合作方式,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盘活集体房屋、土地塘库等资产资源,按照股份进行利益分配。在万寿村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按照“一清二固三制四流程”工作机制,界定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成员1775人,共量化资产768万元,按每股1000元计算,总股本7680股,每个贫困人口为4.77股。2016年,万寿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3775元,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分红17375元、养殖专业合作社分红9400元、塘库堰发包收入1100元、房屋租赁收入6000元。        ——农企联合,拓宽增收渠道。三棵松公司出资124万元,村集体出资100万元共同组建巴中市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吸纳该村农户442户1623人(贫困户56户222人)入社,修建办公用房、厂房610平方米,购买农机服务设备32台(套),开展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及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制,公司占55.4%的股份,村集体占44.6%的股份。村集体将收益按“235”的比例分配给村集体、贫困户、一般农户,公司将所得收益的20%作为帮扶资金分配给贫困户。2016年公司收入30.16万元,村集体年收入2.69万元,贫困户年人均分红330元,一般农户年人均分红48元。        ——让利惠民,助农节支增源。公司本着“保本微利、让利离民”原则,通过比选参与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建设在周边村组房屋主体价格均在850元/平方米以上情况下,严格控制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屋主体价格800元/平方米以内,旧房维修价格控制在180元/平方米以内,为老百姓让利212500元,平均每户让利5180元,让易地搬迁群众自筹资金少,有宽裕的资金添置家具、购买电器等家庭生活必备品,切实解决了贫困户住房问题,避免贫困户因建房而举债再次返贫。        案例五        云南富宁县:围绕集镇抓搬迁 发展产业促脱贫        那能乡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东北部,距县城86公里,辖8个村委会135个村小组4331户20297人,其中贫困行政村4个,贫困户1011户4149人,贫困发生率13.77%。2016年,为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那能乡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州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历史机遇,党建引领,围绕集镇狠抓贫困户的易地扶贫搬迁;围绕搬迁群众的增收全力发展产业,助力群众创收致富;围绕搬迁群众的自我管理与社区管理,发展居民福利,加强生活保障。依靠这三个围绕,那能乡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党建+易地扶贫搬迁+集镇开发建设+产业发展扶贫”的路子。        围绕集镇,狠抓搬迁        2016年,省、州下达富宁县那能乡易地扶贫搬迁的任务是130户542人。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并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那能乡决定围绕集镇总体规划,以集镇原住宅区为轴心,分为丁吉、春天、福盈3个安置点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确保新的安置小区建成后与原有街道形成一个整体,完成搬迁安置任务的同时拓展集镇规模。通过一年努力,那能乡完成统规统建安置房96套8640平方米,统规自建安置房50幢14000平方米配套建设相关基础实施,搬迁不但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大幅度提升了集镇的人居环境,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与集镇开发建设的“双赢”。        围绕增收,培育产业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稳得住并逐步走上致富路才是关键所在。为此,那能乡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做到因户因人制定产业帮扶措施,引导和扶持搬迁群众从事种养殖业、建筑业、货运等行业,确保贫困户搬得出、有事做、能发展。        ——大力实施“千亩桔园”建设。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经过深入调研,结合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那能乡提出了“千亩桔绕镇,老区美如画”的环境设计,确定了到2020年围绕集镇建设1500亩砂糖桔基地的产业发展目标。目前,引进广西荔浦砂糖桔种植协会成立了富宁富盛农业开发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投资400万元建成了425亩的砂糖桔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018年公司计划发展600亩,带动周边群众发展500亩,全面建成砂糖桔种植示范基地,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基地全部建成后,每年搬迁群众就近到基地进行除草、施肥、打药、剪枝等务工,户均可增收10000元以上。        ——大力推进“百户入社”工程。利用集镇周边上规模、运行好、有前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扶贫资金注入、土地流转入股、到合作社务工等方式引导搬迁群众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全覆盖”。目前,搬迁群众中已有38户加入了天合养牛专业合作社,有19户加入了玉弄芒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年户均分红在2000元以上。        ——大力开展“百人输出”行动。通过劳务输出公司加强与广西、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用工企业的对接,根据用工需求,全面开展搬迁群众家庭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有序组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目前,已组织开展培训4期380余人次,有序组织劳务输出160余人,基本实现了户均有1人稳定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每年每人可带回现金15000元以上。        ——大力建设“百亩菌子”种植示范基地。根据全乡产业发展布局,采取“飞地”发展模式,在气候适宜的六温、那拉村委会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贷款入股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大力发展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种植。目前,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发展黑木耳种植136亩,其中有17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采取“飞地”模式进行试验种植,共种植34亩,为贫困群众增加收入6.8万元,户均增收4000元。在此基础上,2018年计划拓展易地扶贫搬迁飞地发展规模,建设“百亩菌子”示范基地,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户均种植食用菌1亩以上,增收超过5000元。        围绕管理,强化保障        为了帮助搬迁到集镇的贫困群众彻底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提升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针对搬迁群众在集镇无地可耕的实际,那能乡积极探索安置小区社区化管理,由搬迁群众自发组织,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3人,由管理委员会收费管理有偿服务,全面负责整个小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以及其他家庭事务的管理,让具备劳力的青壮年解除后顾之忧,放心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针对小区生产生活用水用电,以及环境卫生的管理,全部由管委会实行统一收费管理,确保整个小区生产生活井然有序,环境卫生干净整洁。针对搬迁群众适龄青少年,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工程,加大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力度,有效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并将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进行兜底保障,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2016年,那能乡通过“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集镇开发建设+产业发展扶贫”推动,集镇规模不断扩大,搬迁群众信心十足,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河两岸柳,五道十里花,千亩桔绕镇,老区美如画”的那能集镇已具雏形,针对搬迁群众的产业扶贫如火如荼,搬迁群众正在迈向幸福美满的康庄大道。        案例六        河南淅川县:党员示范帮带 香菇助力脱贫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是一个集山区、库区、边缘区为一体的重点贫困乡镇。全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539户2341人。2016年在该乡新集镇安置点安置搬迁群众310户1413人。        滔河乡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严格按照易地扶贫搬迁相关决策要求和项目管理规定,通过前期谋划产业,制定搬迁方案和建房计划,通过资金结合、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大后期扶持,定点帮扶搬迁群众走上致富路。        围绕帮扶搬迁群众脱贫,滔河乡按照“长抓林果短抓菌,藕药养殖齐跟进”,促进就业保脱贫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创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依靠2016年招商引资的淅川县绿地农业发展公司建设食用菌孵化园项目,采取公司与政府、贫困户“三合同四协议”办法,多措施助推贫困户增收。首先是大力推行“1+10”党员示范帮带工程。每10户贫困户确定一名党员干部入园帮带脱贫,政府利用党群扶贫+小额信贷,给贫困户提供全贴息贷款,贫困户自己种植管理,收入归贫困户。与此同时采取代种代养。贫困户利用到户增收资金与公司签订代种代养合作种植,参股分红,合作经营。除此之外实行“资金托管+就业”模式,贫困户把发展资金交于孵化园托管,商定利益分成,并优先参与孵化园务工,获得就业工资收入。目前已建设香菇大棚560个,为安置区310户贫困户提供帮带服务,共吸纳80余人就业,入园贫困户年可增收5000元以上,2017年辐射带动全乡640余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助推了精准脱贫步伐,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快致富”的目标。        (本版稿件由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杨、程晖、吴承坤、苟俊、李平贵、刘颖、黄金全、实习生原玉莹、刘传采访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