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版图上,长江上游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
地处中国西南的凉山,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干流穿越境内1200余公里,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四川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资源丰富。也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有各类植物4000多种,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但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加上气候恶劣、交通闭塞,以及历史上欠账多等特殊问题,凉山过去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17个县市中,有12个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除宁南县外,均是深度贫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与深度贫困地区高度重合,这使得凉山推进生态保护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成为必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代代凉山人深刻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凉山共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凉山观念,全面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凉山合力,自觉形成植树造林、美化家园的凉山习惯,共建共享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交相辉映的凉山和谐,全力打造生态经济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凉山魅力。
2016年,凉山州委七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凉山州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凉山的决定》。绿色发展是凉山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又是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生态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在绿色发展中的优先地位,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凉山生态保护。
确定了主基调,凉山把推进绿色发展融入转型跨越、脱贫奔康、乡村振兴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以生态建设为先导,统筹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聚焦凉山的未来,实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凉山结合国家—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机遇,打造农、牧、林草、旅游、文化等方面的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绿色生态产业。
“绿色”推动产业发展——凉山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1+X”林业生态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培育和壮大“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
“绿色”推动转型发展——凉山自然风光美、民族风情浓,凉山立足生态环境优势,组合森林特色资源,围绕绿色崛起目标,因势利导适度推动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产业开发。
“绿色”打造生态家园——补短板、抓提升,强弱项、夯基础,凉山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在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凉山征程中,一方面,扩面提质抓“增绿”。全州造林绿化成绩斐然,到2021年底,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51.93%,森林蓄积达到3.56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6 %,基本草原面积不少于2014万亩,实现了全州森林草原资源“双增长”;全州林业和草原产业总产值达到219.6亿元,林业产业稳中向好。
另一方面,严守红线抓“护绿”。全面完成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涉林涉草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无使用林地手续小水电清理整改;有序推动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目前,全州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3个,总面积达64.36万公顷,全州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显著改善。
为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近年来,凉山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挖掘林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核桃、橄榄油、花椒等林业产业链,让村民在“三产融合”发展中增收致富。数据显示,全州现有林业生态产业面积2298万亩。其中,核桃基地总面积1020 7万亩,华山松基地面积203.61万亩,油橄榄总面积13 万亩,青(红)花椒320.76万亩,其他经果林740.16万亩。2021年底,产出核桃干果产量21万吨、核桃油307.95吨、油橄榄鲜果4139.5吨、橄榄油产量282.6吨,花卉轮作面积3.02万亩等,全州林草产业总产值达219.6亿元。
立足全州自然风光,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坚持“全域旅游、全景凉山”开发理念,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开发集观光旅游、人文历史、产业特色、户外食宿等特色于一体的林下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与乡村旅游,扶持业主及农户发展林家乐、休闲山庄、生态农庄等特色业态的乡村旅游点,拉动林下经济增长。同时,全力支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加快提升西昌安哈森林康养基地、邛海康旅小镇、德昌石房子度假山庄等一批森林康养城市或小镇风貌,着力打造西昌湿地森林康养、会东华山松旅游节,盐源、宁南“核桃开杆节”等旅游节,开发一批别致的林下特色客栈、农业示范观光、乡土美食品鉴、农业节庆体验、户外山地运动、民族风情体验等美丽乡村示范项目,新兴绿色产业不断发展。
大凉山的绿水青山,逐渐发挥出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色,正成为凉山最亮丽的颜色。
——凉山:助力乡村振兴 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凉山,以山为名,山大地薄、沟深坡陡、发展不足是客观实际;但山林富集、绿水青山也是凉山最大的生态优势。
近年来,凉山州始终恪守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立足“生态立州”战略布局,围绕农林产业结构调整、稳增长、促发展主线,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短板弱项,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立林下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强化林下经济发展科技支撑、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加快推动林业产业实体经济、科技活力、人才汇集、资本投入“四位一体”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精准施策,打造了一批特色明显、产业融合、绿色共享、生态高效、竞争能力较强的现代林下立体经济产业示范带(园区),探索了一条适合凉山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生态扶贫促双赢的生动实践
林木葱郁,青翠欲滴。溪流潺潺,鸟鸣悦耳。光洁的水泥路顺山蜿蜒而上,伸展到每家每户的大门口,一座座精美的小洋楼点缀在绿色的林海中。
这是凉山林业产业脱贫致富的典型,远近闻名的林业产业第一村——宁南县幸福乡茶岭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全村全心全意发展核桃、茶叶、板栗、杉树,林上林下经济齐发展,人均纯收入跃升到2万元以上。通过林业发展,山沟里的贫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除了茶岭村的成功经验,在大凉山,因发展林业产业从而脱贫奔康的县市乡镇还有不少。
山上栽树子,江边种花椒。有着“中国青花椒第一县”美誉之称的金阳县每到夏季椒香四溢。青花椒的大面积种植,不仅圆了村民们的致富梦,一道道椒林更成了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
近年来,凉山州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在深入实施生态扶贫专项工作的同时,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种养结合原则,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提高林地生产力,不断壮大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推广“林禽”、“林畜”、“林药”、“林旅”和“林下采集”等以短养长、立体经营林下经济多样性模式,着力将林下经济培育成农村林业发展的新业态,林下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有力夯实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基础。
截至2021年底,全州利用1452.19万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实施以林果、林药、林菌为主林下种植164.46万亩,实现经济产值4.58亿元;实施以林禽、林畜、林蜂为主的林下养殖686.09万亩,出栏家禽342.3万只,出栏牲畜162.4万头(只),采收蜂蜜1.54万公斤,实现经济产值22 2亿元;实施以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为主的林下采集588.14万亩,采集加工各类非木质资源产品6720.68吨,实现经济产值7.14亿元;利用林地开发森林景观96.58万亩,打造森林康养基地8个、森林康养人家34家、林家乐1666家、其他森林景观1处,接待游客342.57万人次,创收4.94亿元。
德昌桑葚、布拖附子、会东块菌、会东松子、金阳青花椒、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等“林木、林果、林下+”产品,正成为享誉全国的凉山特色地理标识产品。
“1+X”林业生态产业助民增收
凉山地处长江上游,肩负着建设美丽中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特殊使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既要保生态又要富口袋,责任与使命,凉山林业重担在肩。
作为四川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凉山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功能核心区。全州林业用地面积618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3.5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1.93%,现有草原面积120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为86.08%,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
如何切实践行生态优先的理念,找准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在林业产业发展道路上实现脱贫奔小康?核心在农民经济增收,根本在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依托地域特色,找准产业定位,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要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首先要摸清凉山的林业产业现状。凉山17个县市,不少村庄的房前屋后,田边地坎,路边沟旁均有遮天蔽日的核桃大树;油橄榄在低山、河谷地区的生长表现与原产地相当,被誉为中国油橄榄最佳适宜区;花椒是凉山经济林的主要产品,品质、产量居全省前茅;华山松是凉山高山地区造林的先锋树种;杨树是凉山四旁植树的速生树种。
2016年初,凉山印发了《凉山州“1+X”生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作出发展以核桃为主、油橄榄、花椒、速丰林等经济林木为补充的生态产业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加大特色产业开发力度,把产业覆盖到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实现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有力地推动了群众脱贫摘帽、增收致富。
2021年,凉山将“1+X”林业生态产业提质增效计划任务,列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州已完成核桃提质增效20万亩,实施核桃嫁接改良85.01万亩,产量26万吨产值28亿元,核桃产业已覆盖1808个贫困村,惠及12.4万户贫困户;新建设油橄榄基地2万亩,油橄榄面积达15 万亩,橄榄油产量304吨,产值18240万元;新建华山松基地建设2.3万亩,实施华山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0.4万亩,华山松基地达204万亩、产出1万吨;花卉基地完成0.4万亩建设,打造青红花椒基地320万亩、产出4.6万吨,板栗基地26万亩、产出3万吨,其他经果林基地125万亩。
同时以核桃产业园区为引领,推进核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8个核桃初加工厂、2个核桃深加工厂,以规模化、基地化、链条化提升核桃产品经济附加值,推进核桃产业落地见效。
园区发展多点开花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工程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重要的载体和抓手。
近年来,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思路,凉山以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围绕州委、州政府打造“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同城化发展”、“一体化发展”等战略目标,加大州级现代农(林)业产业园区建设力度,通过壮大产业、完善设施、提升环境,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模式经营、多渠道联动、多方面增收的多元业态发展态势,引领传统农(林)林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林业产业,示范辐射带动农民增收。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有机融合,有力促进了林业效益显著提升和群众增产增收,为凉山做大做优林业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凉山发挥着巨大作用。
结合全州已有产业结构和地域环境,凉山分县分类分区域编制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园区规划范围、主导产业、主体功能、建设内容、辐射带动、目标成效。
效果显而易见,全州规上特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规模达12.5万亩,建成林业产品初加工点32个、精深加工点9个、新型经营主体317个,林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林业产业潜力不断挖掘,产业园区和农林产品协同发展,盐源核桃,金阳花椒,冕宁油橄榄,西昌花卉,会东华山松,木里菌类,会理石榴,邛海湿地,德昌康养等系列林木、林耕、林旅特色产业园区的开发,有效提升了地方林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质量向效益、产品向产值转换,凸显了绿色发展经济效益。
三产融合,也融出富民新空间。
凉山把建设产业园区作为推进林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细分园区建设助农增收功能,吸纳3.6万人参与园区建设及生态工程,惠及48.6万脱贫群众。
现在,凉山分别从基地建设、基础设施、良种推广、科技支撑和产品加工等方面加大了对各地省、州级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创建的指导服务和项目支持力度,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创建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凉山州建成冕宁县油橄榄现代林业园区、盐源县核桃现代林业园区两个省级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建成西昌裕隆现代林业园区、盐源县大水田核桃现代林业园区、喜德县冕山镇油橄榄现代园区等11个州级现代林业产业园区,仅2021年冕宁县油橄榄现代林业园区综合产值达9400万元;盐源县核桃现代林业园区综合产值达13203万元,11个州级林业产业园区综合产值达数亿元。同步对标省级园区标准,全力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的改造提升和提质增效工作,努力实现专业化种植、标准化发展,做到示范引领既带发展又促增收,到2022年底,力争新创建省级现代林业园区1个,新增省级现代林业培育园区2个,助农增收达3000元以上。
为产品“加料”促效益“加量”
凉山坚持绿色开发,结合区域林业产业特色结构,加快多循环、高附加林产品打造,着力延展价值链,促进效益最大化。
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加快推动林业产业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数字化建设,梯次推进高寒山区“林草+畜牧”、二半山区“林木+药材+菌类”、河谷沟坝地区“林下+林果+林禽”有机林产业发展,做好环境可持续、资源可持续、产品可持续、服务功能可持续绿色发展规划,实现产业循环经营、产品特色各异、产销全季共享。
仅2021年,围绕“林业+种植”面积达164.46万亩、实现产值4.58亿元,依托“林木+养殖”面积达686.09万亩、产值22 2亿元,利用“林下+采摘”加工非木质资源产品6720.68吨、产值7.14亿元。
集聚生产加工动能。不断加大对花卉、松子、油橄榄、核桃、中药材、野生菌类等系列特色林果和林下产品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着力打造规上特色地标产业,全州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规模达12.84万亩,有效保障特色产品供给;加快林业产业三产联动链条开发,积极推进林业原料、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全州建成核桃初加工工厂22个、精深加工企业8家、油橄榄精深加工企业3家,加工转换率分别为20%、40%、100%,实现质量向效益、产品向产值转换。
驱动品质品位提升。借助科技下乡万里行、乡村振兴省级林草专家帮扶团队和本土林草实用人才等各类力量,加大实施产品培育、品种培优、产量培丰、技术培新行动,持续赋能林业产品可持续发展要件;以“大凉山”特色品牌为载体,做好产品生命全周期追溯,广泛开展森林认证、食品认证,推动大凉山核桃、会东松子、木里菌类、冕宁油橄榄、布拖药材等一批“禽畜林果药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创建,进一步增强林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低价向高价质变。
搭建载体平台牵引。充分利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重大项目、东西协作、农业硅谷、旅游开发等媒介,唱响“大凉山”林业产品品牌,提升凉山林产品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呵护绿色,凉山筑起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关注于每况愈下的环境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2016 年起凉山就实施了“123”林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凉山州林草局 供图
凉山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肩负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作为全国、全省率先启动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地区,凉山确立生态立州的绿色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大规模绿化凉山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凉山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绿色基础。
3亿株树木构建起生态屏障
1998年及1999年,国家先后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工程,前者让天然林得到了史上最严格的保护,而后者着重于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耕地以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
“天保工程的伟大意义绝对不止少砍几棵树那么简单。”在林业人眼中说,当年全国财政收入仅有一万多亿元,国家却毅然以1000亿元大投入启动了天保工程,这样伟大的“世纪工程”,要挽救的不仅仅是森林,根本的目的是修复脆弱的生态屏障。
——会东,凉山的边界随金沙江北岸江河延伸,这个以干热著称的河谷地带,是凉山生态最为脆弱的一极,也是长江生态屏障的前哨阵地。曾经,金沙江两岸的高山崖层上,有近一半地带几乎荒芜。缺少植被保护的黄土不断滚入江水之中,严重流失的水土致使河床不断抬升。二十余年峥嵘岁月,数十万亩的林木包裹住了沿江的高崖峭壁,绿色构建了长江上游厚重有力的生态屏障。
——布拖,位于高寒山区,是凉山生态最为脆弱的另一极,也是屏障长江最后的防线。布拖是彝语“吉勒布拖”的简称,它的原始意义是“长满松树,野兽出没的地方”。随着生态的恶化,这个“长满松树”的县,竟出现了连当地群众烧柴都难以解决的状况,生态的破坏直接导致贫困的循环叠加。二十余年峥嵘岁月,布拖将林业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提高了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时效性和目标性,生态明显改善,群众收入持续增加。
还有雷波、宁南、西昌、冕宁……十七个县市,围绕着“天保”这项世纪大工程,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走出了生态建县、生态建州的绿色发展之路。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中国西南绿色走廊、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贡献了最大的力量,也为凉山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贡献了绿色力量。
退耕还林铸就绿色辉煌
凉山生物多样性富集,非常适宜发展林业产业,不仅能有效绿化荒山荒坡,让荒山荒坡成为绿水青山,更能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在让大凉山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同时,给凉山各族群众带来财富。
如果说,过去过度开垦森林草原发展农牧业是“竭泽而渔”的话,那么,顶住发展压力,全面推动退耕还林(草)工作,便体现出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矛盾”时,凉山“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担当。
普格县海口牧场,昭觉县“七里坝”,西昌安哈镇……是凉山17个县市践行绿色发展之路的真实写照。是凉山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面对发展“危机”,抢抓机遇,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思路的“华丽转身”。
西昌市安哈镇,位于西昌市中心东南30公里,地处二半山、高山地带。曾几何时,它是凉山州属农牧场,是全市坡耕地最为集中连片的地区之一,当地的农牧工人的富裕一时无两。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安哈镇变耕地牧场为林地草原,漫山遍野的绿树梨花让农牧镇安哈成了生态镇。
青山绿树,给予安哈大力发展乡村文旅的契机。近年来,梨花节、民俗文化旅游节、彝历新年美食节……丰富的节庆活动不断提高安哈的对外知名度。旅游扶贫的大力推进,让这里的群众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路。老乡们栽种梨树,建起新房,办起安哈“彝家乐”,煮着彝族坨坨肉,招待八方来客。从依靠土地生活农牧人,化身成为依靠生态富裕的“生意人”……
有资金、粮食保障的退耕还林成为凉山发展林业的一大机遇。20余年来,凉山退耕还林项目取得了历史性成效:林木保存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退耕农户口粮自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退耕农户收入快速增长、退耕农户生活方式发生可喜变化、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有了基本保障。这使得凉山生态建设步入了新阶段,有力促进了凉山生态改善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
当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在凉山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绩,也从根本上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凉山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凉山州自1963年木里县鸭咀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先后申报建立了12个自然保护区,分布在11个县,总面积513.714万亩,形成了类型多样、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为大规模绿化凉山,筑牢长江上游后生态屏障,凉山人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开展春、夏两季义务植树。党的十八大以来,绿化凉山人人热心、凉山行动,成就巨大,公众绿化生态意识逐步增强。
东西河飞播林区成为全国保存面积最大、最成功的飞播林区,邛海湿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湿地公园”,州府西昌市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1个,国家森林城市1个,国家森林乡村10个、省级绿化模范县4个,省级森林小镇10个,省级绿化模范单位25个,绿化示范村31个。
现在,凉山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形成了“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凉山州林草局和各县市林草局,发挥林草部门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监管中的作用,加强自然保护区监测,提高自然保护区监测水平,加大林业行政和刑事执法力度,坚决打击非法占用林地、湿地以及乱捕滥猎野生保护动物等涉林违法犯罪,层层传导压力,形成林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合力。
凉山的绿色发展,突出科技和人才投入。2015年,凉山州人民政府与中国林科院达成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以推动凉山州林业事业发展为前提,在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森林保护等方面,就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集成、新成果转化推广、人才培训及科技咨询、专家服务等进行紧密合作。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德昌“桑葚樱桃节”和“草莓采摘节”、盐源“核桃节”和“苹果节”、会理“石榴节”、会东“华山松子节”、宁南“核桃节”等生态旅游节会,有力促进了林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
这,是八百里凉山走出的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到守住了长江上游的青山绿水,凉山实现了绿色繁荣的华丽转身。
——凉山:森林康养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高山草甸“,川滇明珠”会东的秀美风光。 会东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绿色凉山,不仅是人们旅游的向往之地,也是人们康养的胜地。
2017年12月14日,中国·四川第三届森林康养(冬季)年会在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举行,正式吹响了凉山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号角。
凉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森林康养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立足区域特色优势,依托农林产业振兴,带动森林康养发展。
立足区域特色 带动森林康养发展
围绕凉山构建“一核一谷三带”区域绿色崛起发展新格局和“同城化发展”“一体化发展”等战略目标,凉山首先明确森林康养发展定位,利用凉山森林资源康养优势,快速推进康养事业健康发展。
同时,积极拓展森林康养产业,推动森林康养发展建设。完善区域发展联动机制,培育集医疗、养生、养老、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旨在打造国内、国际知名的森林康养目的地。
为积极培育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凉山各县市通过举办“核桃节”、“松子松露节”、“苹果节”、“石榴节”“油橄榄节”等生态旅游节会,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着力创建省级“森林康养人家”,创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省级森林康养小镇、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经济。
为了以优质的森林景观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进一步优化森林康养“大环境”,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凉山在不断提升现有康养基地的基础上大力保护和培育具备发展潜力的森林康养资源,强化森林康养发展保护。编制启动了《大规模绿化凉山行动方案(2016~2020年)》,实施包括可利用宜林地造林绿化、生态脆弱区治理、水系绿化、道路绿化、城乡绿化、草原生态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等在内的七大绿化凉山行动,全州48.7%的幅员面积已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区,12个县(市)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壮大森林康养发展体量方面,凉山围绕邛海泸山风景区、泸沽湖、马湖、灵山、螺髻山等重点景区,建设一批制度完善、组织健全、产业链长、覆盖面广、运营良好,大、中、小型相结合的康养产业集群。
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多管齐下,凉山加快推动森林康养实体经济、资本投入、设施打造、文化宣传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精准施策打造了一批如冕宁油橄榄、冕宁灵山“禅意”休闲游、安哈森林养生游等特色明显、产业融合、绿色共享、生态高效、竞争能力较强的乡村与自然融合的森林康养发展模式。
点上聚力 发展多元森林康养
凉山依托生态建设天然本底,立足生态环境优势,组合森林特色资源,围绕绿色发展目标,因势利导适度推动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在巩固现有生态产业发展基础上着力开展强链补链改薄升级。
点上聚力、持续推进强链补链改薄升级。聚焦现有10个省级森林乡镇,省级13个森林康养基地,2家四星级省级森林人家的短板弱项和发展规划,全力统筹基地打造、功能提升、业态升级、产业支撑、规范管理等工作,持续改善基地条件,积蓄森林康养“引力”。
夯实设施建设,对标优质森林康养业态标准、市场定位、消费群体,统筹7000万余元资金覆盖设施改造完善、设备配置更新、环境质量维护、文化风貌宣传等经营性作业,建成森林步道93公里、旅游公路246公里、森林康养宣教中心2个、其他观景停车等设施8万平方米,做到了向内激发动力、向外释放活力,保障游憩体验。
育强产业基础,基托森林康养基地区位优势,围绕农林瓜果蔬菌产业,推进特色农林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数字化管理,实施三产闭环产品打造、品质锻造、品牌塑造,提升附加值。
同步构造森林康养和农林产品协同发展、圈层联动、产业支撑经营模式,实现互为供应链、共联产业链、密切价值链的发展格局。2021年底,产出核桃干果产量21万吨、核桃油307.95吨、油橄榄鲜果4139.5吨、橄榄油产量282.6吨,花卉轮作面积3.02万亩等,全州林草产业总产值达219.6亿元。
强化评定控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约束机制,实行常态化森林康养质量评定,明确将森林康养建设规划编制、重点项目建设、违规房地产开发、征占林地情况纳入重点督导内容。
着眼文化 打造产业集群
着眼绚烂的文化内涵,凉山主动将森林康养发展嵌入绿色崛起战略目标,以禀赋效应,建设大中小型多重森林康养产业集群链。
融入多带共廊体系,以西昌为中心,构建共享共赢共治森林康养发展动能,集聚攀西生态带、交通带、人文带、旅游带、经济带廊道,将森林康养产业作为特色先导产业,串联红色文化、航天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自然文化“五彩共织”,打造了泸山邛海、灵山彝海、樱谷氧吧、橄榄小镇、悬崖天道、高原明珠等系列受众度高的“明星”森林康养产业、特色景点,形成了集风景、医疗、养生、阳光、文化为特点的森林康养业态。
突出重点极核引领,创新森林康养发展模式,深化资源繁荣、资本投入、项目共建、经验共享、招大引强工作,推动以西昌为极核的森林康养“模芯”产业体系建设,依托观海湾阆悦苑国际颐养中心、大兴康养基地、东山国际康养社区、企业换季总部基地建设,引进法国DLBT集团、南京逸养三生公司、中广核集团服务公司等国内外知名康养企业落户西昌开发,预计总投资人民币约100亿元,极大地推动凉山康养产业迈上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新台阶。
搭建载体宣传推介,持续巩固“阳光湿地魅力西昌,森林康养大美凉山”为主题的“中国•四川第三届(冬季)康养年会”宣传成果,继续创办一批特色农林产品旅游节会、培育一批生产能人、打造一批特色景点、发展一批网络红人、参加一批推介活动,通过各端平台媒介,持续做好凉山森林康养宣传,扩大凉山生态振兴发展影响力,实现产业吸金、康养吸睛、生态。
多元发展 不断实现富农增收
凉山通过壮大产业、完善设施、提升环境,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模式经营、多渠道联动、多方面增收的多元业态发展态势,实现富农增收。
扩充参与单元。不断拓展森林康养功效,产业、商品、特色功能优势,大力支持以个体为单元的森林人家、林家乐产业集群发展,打造10多个林业特色节日,近500家森林康养人家、1600余家林家乐、300家以上农林产品销售体验店,实现单点消费6000万元以上。
带动务工就业。分享生态建设红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当地农户为主体,围绕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方面,拓展开发森林康养用人用工岗位4900余个,吸纳带动1.56万名群众参与康养发展,森林康养从业人员年人均获利达1 万元以上。
壮大新兴产业。顺应市场导向和消费需求,以打造国际森林阳光康养休闲胜地为目标,注重优产度、舒适度、洁净度、绿化度、负氧度、精气度、宜居度“七度康养”,重点发展养老康复、养生疗愈“老龄化”新兴产业,投资2.8亿元在西昌新区建设综合性养老机构—西昌市阳光养老福利中心,规划设计床位1500个;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西昌邛海国际老年社区、西昌观海湾阆悦苑国际颐养中心等民办养老机构6所,拥有床位1200个。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975644476@qq.com
本文链接:http://www.gawce.com/tnews/3141.html